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|
![]() |
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 文章详情
徽州方言的语音语态特质 作者: 文章来源:中安在线 点击数: 9611 更新时间:2016/8/8 22:11:02
方言,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,也是含义最丰富最深刻的语态。学术界估计,由于民间文化的默默消亡,其赖以生存的载体——语言也有近一半正面临逐渐消亡的窘境,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。 徽州方言的地域性非常明显,虽然各县之间的方言各有差异,但仍有一些共有的特征。 一是村落文化特色浓厚。徽州属皖南山区,因大山的阻隔,人们相互之间交往较少,方言成为村落范围内人们日常交往的常用语言,就在客观上造成了“路隔三五里,乡音各不同”和“县县有别,隔山相异”的特性。 二是民族融合的产物。由于中原地区的政治动荡,徽州在历史上承受了三次中原人口的大迁入。他们在给徽州地区带来先进的中原农耕技术的同时,也与当地土著原居民通婚,他们的语言也与当地语言融合,成为今天徽州方言的一部分。如绩溪的龙川胡氏、黟县西递的胡氏(传说中的唐朝李世民的后代)就是中原移民的后裔。 三是文化积淀较深。由于政治、经济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,在徽州大地上诞生了曾经叱咤中国商海的徽商,他们以自己杰出的实践,创造了雄踞中国三百年的辉煌。徽州又是程朱理学的故乡,徽州商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,他们往往将多年经商积累下来的资金投资于家乡,不惜巨资办学兴教,既带来了科举及第的奇观,又使徽州儒学文风日趋昌盛。产生了我国三大地方文化之一的“徽文化”,徽州方言就是其中的主要内容。 四是自然含量丰富。从徽州方言的形成过程看,它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,许多语言与农业生产的规律结合较深。如,表示时间的“天光”、“当头”,表示饮食的“吃天光”、“吃当头”等等。在语言上表达了先民们“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”的生产生活上的特点。 徽州方言是一种区域方言名,颇具特色,是一种与一般普通话差别很大的土语群,包括歙县话、绩溪话、休宁话、黟县话、祁门话、婺源话六类小区方言。徽州方言跟吴语方言有一些联系,而古徽州区域内各县的方言又互有差异。明嘉靖《徽州府志》载:“六邑之语不能相通,非若吴人,其方言大抵相类也。” 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,这是造成“隔山”土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。加上徽州处于皖、浙、赣三省边境,各种方言土语易于渗透,尤其是徽商往来的频繁,给徽州方言的形成带来了复杂的影响。但毕竟徽州方言是单一体系的方言整体,无论语音、词汇、语法诸方面,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共同的特点。语音上,大多数具有尖音;鼻音声母g,跟k、x为伍,同是标准的舌根音;没有“日[z]”母而有“[n]”母;n化韵严重,如休宁话“猫”读成“民”;祁门话“猫”读成“棉”;黟县话“猫”读成“命”,这种带n尾的词,在性质功能方面类似普通话的儿化词,所不同的是非卷舌音;徽州方言有入声,除休宁话外,不分阴入和阳入,入声近似吴方言的喉塞声,但又不是真喉塞声。 徽州方言有不少独特的方言词,但各县有异,来源不一。一些词语至今仍沿用古义,如“先”即“先生”义;“种种”为“短而乱的胡须”;“造化”为“幸运”之义等。徽州方言有某些独特的具有语法作用的语素,其中表示复数的有“人”、“大家”。有的具有结构上的组合作用,表示某方面的人,如“仂”。有的表示领属关系,如“个”。有些独特的介(动)词,义项多,但在句中不模糊。如“帝”有“到”、“在”、“被”、“把”等义,在句中如何用一目了然。表示动作重复,除了在谓语前面加副词“再”作状语,有时还在句尾附加“添”来表示,如:“再吃一碗添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