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|
![]() |
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 文章详情
绩溪金沙人与徽文化 作者: 唐延军 文章来源:绩溪视窗 点击数: 10241 更新时间:2016/7/27 15:19:36
金沙镇位于绩溪的北大门,芜屯公路自北向南穿境而过,五个行政村有三个位于省道干线上。民国二十五年《宁国县志》记载:历史上,金沙隶属于宁国县,划为二十五都,名为安乐乡属胡乐司管辖。民国二十一年又划分为关英乡和葛里乡。一九八九年版《绩溪县志》记载:“一九五六年一月十九日,宁国县的三十八号桥、金沙、黄土坎〔行政村〕划归绩溪管辖。”
待新人酒桌 江来国 摄 山水相连道相通
古徽州疆域北至丛山关为界,之下隶属宣城府宁国县。明代礼部右侍郎休宁人程敏政自京城返徽州故里,立丛山关下,家乡的春风扑面而来,心潮澎湃,写了一首著名的诗篇《过丛山关》:“江南江北路迢迢,马上朱颜觉渐凋。今日故乡初入眼,丛山关下巧溪桥〔位于鉄路桥西水碓下小村〕。”金沙在地理形势上与绩溪亲切相连,绵绵群山巍峨起伏浑然一体。民国《宁国县志》记载:“宁治处丛山中,峯峦层叠,四面耸若屏障,其山脉约分四支,均以黄山为祖。自黄山经行歙绩逶迤直入县境者三支,一支自县西南龙丛山、洋丁山起转,东北为石镜山,西北为紫山、蜀洪山,又转东北,经麈岭、云门、蟠龙、泰山尖等至鸡山,析为妙山、白云山、石岩山。”金沙南与徽州雄关丛山关毗邻,东与磡头、伏岭相接,西与校头相抱。 绩溪素称宣徽之脊,自然水向低处流。新版《绩溪县志》记载:“金沙河发源于校头乡东坑山南麓,东南流经龙丛源峡谷至丛山关下折向东北,流贯于金沙谷地,长二十公里。上游流程九公里,称龙丛源水。出丛山关进入下游,称金沙河。”另支水系戈溪河,“发源于和阳太子山西麓,长二十二公里。”两条河流于三十八号桥交会,水量丰富,为宁国的大河——西津河的河源。
金沙生态 江来国 摄 金沙在古代位于徽宁驿道上,石板路,宽二至三米,是徽州府与宁国府之通衢。南接丛山关,经关英桥向北至胡乐司,通往宁国。境内有两个驿铺:白马铺〔位于黄土坎村〕、金沙铺。明代刑部主事陈阳写下名诗《过金沙官道》:“籍籍尘喧过耳音,行藏随寓此生心。松风解酲茅亭醉,一曲无弦膝上琴。”徽宁驿道就是国道,每天人来轿往,骑马的、推独轮车的煞是热闹。徽州人上宁国府、去京城必走驿道,还有磡头人上宁国,走戈溪源道到达关英桥后再上驿道。从关英桥向西去新坑,翻过大山,可通往旌德仕川。
金沙喜事上的徽厨 江来国 摄 民国二十三年春,芜屯公路通车后,荆州、和阳、磡头、胡家人去宁国、芜湖、屯溪,也都走乡道到达三十八号桥转乘汽车。原来三十八号桥没有村庄,就是因为建了芜屯公路后,过往旅客多了,陆续办起了饭店、旅社、杂货店,山里的木材、毛竹、柴炭、土特产品从这里装上汽车,运往四面八方,居住的人渐渐多了起来,形成了村庄。 徽州绩溪从三个方向怀抱金沙,山水相连,唇齿相依,同喝一源水,同行一条道,源远流长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