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|
![]() |
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 文章详情
绩溪历代诗词史初探 作者: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740期 文章来源: 点击数: 10240 更新时间:2022/3/27 20:29:59
绩溪历代诗词史初探
程福如
绩溪自古有“邑小士多”“东南邹鲁”的美称,文化底蕴非常深厚,诗词文化也十分发达。自唐朝建制以来,每个朝代都有与诗词结缘的人。某些历史阶段,绩溪诗词不仅在徽州诗词文化舞台上担当主角,还在中国诗词史上开辟新章,结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硕果。从时间上看,绩溪诗词的发展可分古代、近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。 历代参与绩溪诗词创作的主体主要有:在绩溪任职或作客绩溪的官员、文人,绩溪籍在外或在家乡任职的官员、知识分子等。 一、绩溪古代诗词概况 唐以前的绩溪诗词史无考。有史料的记载始于唐代。代表人物唐代有王绩、罗隐、张蠙、程药等,宋代有苏辙、苏轼、五安石、范成大、杨万里、岳飞、石迁、胡舜陟、胡仔、汪梦斗等,元代有汪泽民、舒頔等,明代有程敏政、汪道昆、胡松、胡宗宪、胡宗明、程辂等。 初唐,山西河津籍著名诗人王绩作客绩溪时,写下《绩溪道中》一诗,将绩溪地少山多的地形地貌尽收诗中,显得朴素自然,意境浑厚。他应该是绩溪史料记载最早的外籍诗人。 晚唐的罗隐,是浙江籍著名诗人,他的不仕和狂傲与他的诗词同样闻名天下。《绩溪县志》将他的两首诗收藏在艺文篇首,可能是他游玩绩溪时所作。 唐光化元年(900),金乡县尹程药举家从歙县迁居仁里。他淹贯经史,尤其热爱诗词,所到之处,题咏殆遍,人们争相吟诵。他迁居后畅游石镜,谒越国公祠,并写下《迁居》《游石镜》《谒越国公祠》三首诗,成为绩溪史料记载最早的本土人士创作的诗词。因此,程药可被认为是绩溪历史上第一位本土诗人。 ![]() 《绩溪县志》还收藏有苏辙之兄苏轼为绩溪隐士汪覃所写的《赠汪覃》,绩溪知事崔鴳的《绩溪道中作》《登源庙劝忠楼》,王安石为绩溪扬溪人葛方琳所作《过葛职方琳守宅题壁》《寄沈鄱阳》,岳飞的《靖康初过华阳镇宿胡殿中东麓书院与咸公话别》,范成大的《临溪寺》《新岭》,杨万里的《新安江水自绩溪发源》,石迁的《石照山》,孙岩的《兵后绩溪道中》,汪晫的《翠眉山》《上李明府新复景苏堂》等众多外籍诗人创作的与绩溪有关的诗篇。 北宋名臣胡舜陟,曾任临安、庐州、静江知府等职,封金紫光禄大夫等,是绩溪境内著名金紫胡的显祖,也热爱诗词。他的《感皇恩丐祠居射村作》,被《绩溪县志》收藏。他还著有《咏古诗集》。晚年受秦桧迫害,死于狱中。他的儿子胡仔,是南宋著名的散文家。家庭的变故,使他选择隐居著述为生,他的一生著作等身,其诗话集《苕溪渔隐丛话》100集,历代都有翻刻本,在清代时被收入《四库全书》。 可见,宋代不仅有多位全国著名的诗人为绩溪留下了珍贵的诗篇,本土文人同样为全国诗词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,足以管窥两宋时期绩溪诗词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。 元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,诗词创作受到很大限制。但绩溪城内大儒舒頔,仍然倔强地爱着诗词,创作诗词。他的诗纵横排宕,尚纤巧,尤其擅长七言古体,他所著的诗词专著《贞素斋集》也被收入《四库总目》。 元代还有外籍诗人汪畴、胡景、汪泽民、汪斌等的诗词被《绩溪县志》收藏。 明朝的绩溪诗词也成绩斐然。那个时期,绩溪本土诗人非常热衷于创办诗社。 绩溪遵义胡始祖胡松,累官至刑部尚书,对诗词也很有研究,他与程标等人创建了林泉诗社。《绩溪县志》收录了他的诗三首。 此外,还有汪士达、汪士仁等十多人创建鄣山诗社;唐正音、戴伟等创建龙都诗社。 ![]() 明朝还有魏骥、祝世禄、程敏政、汪道昆、崔孔昕、彭泽、陈应期等多位外籍官员或文人,为绩溪留下了大量的诗篇,可能与当地诗社众多,本土诗人以诗会友,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士有关。 可以看出,明朝时期绩溪县的诗词创作也很繁荣兴盛。 明末清初,绩溪岭北余村,也就是民国时期著名诗人汪静之的家乡,来了一位隐士,隐姓埋名,以“采薇子”为名,教书育人,添词作诗,使这个偏僻山村的诗词文化意识大大提高。从那时起,岭北一带涌现出不少诗词爱好者。没有证据显示,汪静之对于诗词的爱好与采薇子之间的关联,但在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,诞生汪静之这样一位闻名全国的大诗人,应该不仅仅是偶然。采薇子的人格对于出生于邻村上庄的胡适也产生了深深地影响。有一次胡适回乡时,拜谒了采薇子的坟墓,并作诗一首以祭奠这位为绩溪文化作出特殊贡献的伟大隐士。 二、绩溪近现代诗词概况 清代以及民国时期有周贇、施闰章、黄少谷、度存震、赵继序、章勖等外籍文人,还有本土文人汪渊、程淑、程秉钊、程东屏、曹诚英等,留下了大量诗词作品。周赟是宁国人,晚清徽州教谕,他特别钟情于绩溪山水,用生花妙笔,以诗的形式,写尽了绩溪大好河山的千姿百态。 清朝仁里人程秉钊,于清光绪十六年(1890)考取进士,并入翰林院。他心系家国,特别欣赏龚自珍的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”的人才观,不仅自己写诗,还潜心数十年研究龚自珍极其诗词,在龚的诗词中寻求救国道理。
清末民国初年,仁里村思诚学堂创办,大批名儒聚集仁里,诗词创作再次呈现高潮。2002年仁里村所编的《思诚百年》一书中,收藏了思诚学堂师生创作的诗词达100多首。 ![]() 历代绩溪民间还产生了大量民谣。民谣也是绩溪诗词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其中《推车磨车》《火焰虫》《映山红》等民谣在绩溪几乎家喻户晓,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绩溪人民的心田。不少民谣被谱成曲,更有利于传唱,其中《月亮起山一盏灯》在省民歌比赛中获得一等奖;2008年,仁里村几个七八十岁的老太,还将民谣《十绣鞋》唱到了中央台,为绩溪诗词史添上了浓抹重彩的一笔。 近年来,张嘉毅、王正洪、王明亮、张玉明、张嘉毅、胡清宇等中年诗词爱好者大显身手,其中王正洪、张玉明的诗、王明亮的歌词都冲出了安徽,走向了全国。 2017年7月,宣城诗词学会绩溪分会和徽山诗社换届改选,绩溪的诗词发展再次呈现蓬勃之势,涌现出胡燕燕、胡少玫、凌心强、王子帅等一批年青诗词达人,诗词会员达76位之多。 各中小学校也将诗词作为感悟传统文化魅力、陶冶学生性情的手段,安排学生定时朗读,使每一间教室都呈现诗声朗朗的可喜景象。一些学生渐渐崭露头角,小学生杨清还一举成了徽山诗社社员,她恰似一支在绩溪诗坛露出尖尖角的可爱小荷,昭示着绩溪县诗词的前途广阔。 四、绩溪诗词文化发达的原因 绩溪诗词的历史,是绩溪人民千百年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,是绩溪灿烂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是什么使一个不足18万人口的小县,诗词这块阵地却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?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: 1、 绩溪绝大多数家族都是中原士家大族后裔,有诗礼传家的传统。翻阅绩溪的家谱便可看出,几乎每个家谱的家规祖训一章中,都有“重诗书”的章节,不少家族还在家谱中收藏有该族知识分子所创作的诗词。像程药、胡舜陟、胡仔、程辂、程良骏、胡适等,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人,但他们不论入世还是出世,都把诗词作为自己言志、怡情的一种重要手段,积极创作诗词,所作的贡献甚至比专业诗人还大,与其家族有“忠厚传家远,读书继世长”的家风传承有很大关系。 2、宋以来绩溪书院书屋林立,有良好的教育环境。一些文人一方面是诗词爱好者,另一方面又是书院的创建、管理者,他们的价值观,必然影响到书院教学内容的选择,诗词一定会作为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对其弟子产生深远影响。 ![]() 4、深厚的文化底蕴、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,深深地触动了文人敏感的内心,赋予了这座山城以独特的人文气质。境内群峰竞秀,古道森森,小桥流水,鸟语花香,到处都是美景。大会山、大鄣山、龙须山、大獒山、梓潼山、徽岭、新岭、十里岩、小九华、祥云洞、大石门、乳溪河、来苏桥等等名胜和大小村庄,蚕农、稻农们的原始农耕场面等,都是诗人们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。(作者系绩溪县血防站退休职工,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