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 文章详情
绩溪村落的绿色水口 作者: 程尚远 文章来源:原创 点击数: 11310 更新时间:2022/2/22 11:32:27
绩溪历史上隶属歙州。宋宣和三年(1121)改歙州为徽州,就是以绩溪境内有徽山、徽溪、大徽村而得名。绩溪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,是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,人文建筑无不打上徽文化的烙印。 绩溪境内多山,有“岩邑”之称。黄山余脉自西入境,向东延伸为大会山、徽山。徽山山脉横亘县境中部,逶迤至龙丛山,将县境分成岭南、岭北两部分。天目山脉在县境之东,从主峰清凉峰向四面分出支脉,南向在境内有二支:一出鸡鸣尖,向南为七姑山、龙须山、凤凰山至莲金山入歙境;一支西出社母娘娘尖、成功山、丈尺山,折向南为石京山、大屏山、灵山,至富林山止于临溪。境北的丛山关与石街头间是黄山山脉与天目山脉的结合部。大会山、坦头、徽岭、庙王山、双岭、笆篱山、花树岭、登塔岭、绩溪岭凹、社母娘娘尖一线是钱塘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。南向的登源河、扬之河与徽岭以北芦、昆、常三水汇成的大源河在临溪相汇,入歙境为练江、新安江,还有源自清凉峰北坡的荆州河流入浙江天目溪,均属钱塘江水系。北境的徽水、尚田河、龙溪水、金沙河、戈溪河注入青弋江和水阳江,为长江水系。在这些河流以及派生的许多支流溪涧所经的河谷中,河水夹带泥沙经长期沉积,形成许多山间小谷地和盆地。 绩溪的969个自然村和农居点分布在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中,或坡度倾斜地势跌宕的山间谷地边缘。古人择地建村都讲究山形水势,崇尚“风水”理念。最佳的村落阳基是后有来龙,前有朝山,依山近水,向阳傍日,有一定的田畴或坡地,还要有一个紧锁村庄门户的水口。水口都位于村落或城镇的水流出口处,是村落或城镇的门户。它是以天然山水为依托,以风水堪舆学说为圭皋,掺入人文思想情趣,经过精心规划、匠心设计,施以人工造景来优化、美化,以冀村庄兴旺发达,子孙富贵昌荣。它是以宗法制度和神权为保障,徽商经济为助力,徽州文化为内涵,绿色生态为灵魂的结合体;是美化家园,优化人居环境,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载体,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。 综观绩溪以至整个徽州,对村落水口建设都十分重视。不仅村有村水口,且河流区域水流出口处也有水口,如绩溪登源河流域的“狮象锁关”,芦、昆、常流域的寿姑屏水口,徽水流出五都盆地入旌德的龙桥湾,绩溪北大门的丛山关和荆州河出口处小九华等。即使是县、府的择基建城,也都依据山水形势和地舆学说构建各自的城区水口。旧时的徽州府(歙县)城,就以西干山麓长庆塔对着长青山尾的渔梁关、太平桥与紫阳桥以及古渔梁坝组成府城三重水口。休宁以城南横江上汶溪桥,桥南的玉几山,山上的巽峰塔,以及溪流7里延至万安古城岩胜迹为内外水口。饮誉祁城的“阊江双桥”和“阊门石峡”则是祁门县城水口标志。而绩溪县城水口更具特色,经历代精心营造,形成了以东西两桥(绿杨桥、徽溪桥)与南关牌坊群,船山对灵山及文峰塔与庙宇,“石印回澜”与石印墩,古塔相映曹渡桥四道水口。一道水口也成了一处山水形胜和人文景观。 水口的构成一般具有山、水、树三要素,辅以桥梁、庙宇、亭阁、堤坝、池塘、水圳、水碓、牌坊和宝塔等人文建筑。山、水是天然景物,是水口的主体。绩溪境内除极少数田畈型村落外,大都依山而建,村口两山对峙,一水中流,山峰紧锁水口谓之“水口紧”,才是“聚财旺气”的好阳基。水,是生命之源,财气灵气的象征,绩溪俚语有所谓“起水”,就意味着一个家庭或村庄旺盛起来。构建水口往往在水上做文章,如伏岭镇祝三、上庄镇宅坦等离河较远相对缺水的村庄,都想方设法开渠引水,挖塘蓄水,以弥补水源不足,既为村民解决生活和生产缺水的难题,也是为了水口和村境建设符合风水理念的需要。树,是水口布局不可缺少的客体。“有村必有树,寻村看树林”是徽州村落的一大特色。即使是十来户人家聚居,没有天然水口的小村,也要在村口、村旁植树绿化,树木葱茏掩映着村居。 绿色象征生命,是水口的灵魂。再好的天然水口,如果失去绿色的滋养和烘托,就像没有美丽服饰的裸体模特,变成露骨嶙峋失去美和生机的木头架。在那没有法制保障的旧社会,人们只能依靠宗法制度、佛力神威以及儒家伦理道德,制订乡规民约保护水口树林。西坑头村保护水口和村景林的做法近似严酷却卓有成效,因而闻名遐迩。绩溪的村落水口绿化就因保护得力,虽经千百年风雨和战乱,都未遭破坏。直到“大跃进”和“文化大革命”大风暴中,绝大多数的绿色水口都遭受人为灾劫而面目全非。即使在这大难临头之际,也涌现许多保护水口林的动人故事。荆州乡朱显村的老人们,面对“革命造反派”挥斧动锯要向水口林开刀时,跪地泣血求情,才使村水口林免遭毁灭。1958年,楼基村少数干部在利益驱动下,将村口那排誉为“活化石”的银杏树砍了一株高价出售,也是村中老人群起制止才保留下来,至今作为“绿色文物”加以保护。石歇村民有着强烈的保护水口意识,“大跃进”以来,四周的山林已砍伐殆尽,但水口坝上那些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柏树带和小钟山上的古枫林,依然郁郁葱葱,点缀着该村水口,挡住风沙,净化空气,美化、优化了人居环境。
桥梁在村落水口占有独特的位置。除了近村没有溪流,或者是深、高山区的村庄外,可以说村村水口都有石桥或高架长木桥。有的小桥流水,有的长虹卧波,既具交通功能,又是为了水口组景所必需。湖里的中王桥、余村的环秀桥、上庄的杨林桥、龙桥湾的龙桥、旺川的“八桥锁翠”、磡头的“六桥八景”等,桥梁似乎成了水口的主体。还有大石门水口狮象两峰间的石拱桥,蜀水村的水口桥,桥的一端没有去路,根本不具交通功能,只是为了“桥锁水口,留蓄村气”,勾勒出“绿树掩村舍,清溪桥下流”的意境。 走进绩溪山村,可以见到不少村落外空旷田畈中有一道长长的横坝或土石墩,它并不是为了防洪堵水,而是在坝或墩上种植树木,构成水口的绿色屏障。不少村水口或村的周边建有凉亭或楼阁;有的水口桥上面建有桥亭,成为亭桥、廊桥。宅坦村散落在水口和村四周的可止亭、翼然亭、永丰亭、踵息亭、风乎亭,旺川曹溪桥南八角墩上的“龙吟阁”,石家村水口的“魁星阁”:这些亭阁的命名和亭阁中的联对立意的隽永,丰富了村落水口的文化内涵。供奉神灵的庙宇似乎村村水口皆可见。在人们尚不能认识自然、掌握科学的封建时代,崇拜天与神,祈求老天赐福,神灵保佑安康的心态也是不足为奇的。水口建神庙还为了依仗神威保护水口建筑。绩溪水口神庙中很多供奉“汪公”和“太尉老爷”的神像,这是在徽州以外地方罕见的。汪公即汪华,绩溪登源人,隋末乱世,他在歙州领导农民起义,据有歙、宣、睦、杭、婺、饶六州,称吴王,后归顺唐朝,保障六州人民安居乐业十余年。“太尉老爷”是张巡、许远二将,唐代安史之乱中,张、许据守睢阳,以死殉国,使江淮、江南免受兵燹之灾。徽州各地人民感其恩德,尊他们为神灵,建祠庙以祭祀,表示人民对英雄、忠烈的崇敬。池塘、水圳和水碓既是人们利用自然为民效益的水利设施,也是为了“风水”的需要。宅坦村口的慕前塘,伏岭下村和西坑头村中央的防火塘,就是其中的一例。贯穿绩溪县城的东西两水渠,就因为绩城是“鱼”形,“鱼得水而活”才兴建的。荆州上胡家建村时,因风水先生认为村对面有“火焰山”,村庄易患火灾,故筑圳引水穿村,意在“以水克火”。而实际上,村中有了水圳,更便于应急消防。水碓多建于村外,终年运转为村民加工粮食,也成为水口一景,使静寂的水口增加动感和音韵美。
牌坊多建于城关大道和村水口,有科第、恩荣和节孝坊,都是封建时代的产物。那些构筑宏伟典雅、雕刻精美绝伦的石牌坊,既是显赫辉煌的象征,也有凄凉悱恻的泣诉。绩溪县城南关大道上19座石牌坊排列成一线,是县城水口的标志性建筑,可惜已毁于“文化大革命”中。在徽州,每个县城水口都有塔,至今仍保留下来的有歙县西干山麓长庆塔,祁门凤凰山顶文峰塔,休宁玉几山巽峰塔。较大的村镇也建有水口塔,如歙县岩寺(今徽州区)文峰塔,休宁万安万寿塔,榆村水口辛峰塔。绩溪城南在历史上也有两座塔。据方志记载:明万历年间建在船山水口的文峰塔,早年毁于兵燹中。另一座是县城最后一道水口,曹渡桥东面玉兀山上的半截塔,遗留到“大跃进”中才拆毁。塔以其峥嵘挺拔的雄姿,象征文笔插天,官星鼎峙,又能压邪降妖,成为水口镇物。 水口的这些要素和配套建筑,具体到每一村,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丰富多姿的。归纳起来可以分成天然山水型、人工造景型和天然与人工结合三种类型。每一个村落水口都有一个故事,也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,蕴涵着深厚的徽文化意韵,潜藏着民间文化的精华,还有几分历史凝重感。随着时代不断前进,社会飞速发展,人们追求文明时尚的意识更为强烈,许多村落新居向周围扩展,有的历史古建为现代高楼所代替,原来的水口处于新居高楼的包围中。史无前例的“文化大革命”,使不少水口人文景观、珍贵历史遗存遭到严重破坏,往日的风貌只留在方志、谱谍和耄耋老人的记忆中,未免多几分惋惜!幸存的那些具有审美价值和史学价值的村落水口,是一宗珍贵的文化遗产,也是可资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,亟待发掘、保护和利用它。 笔者多年来走遍绩溪的山山水水,勘访四乡的山村水口,聆听老者的深沉忆述。撷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2处,编成《绩溪村落的绿色水口》一书,书中分别不同类型,划成三个版块,一是天然山水型,分为“登水关锁旺登源”、“荆州水口小九华”、“龙桥徽水演传奇”、“绿色寨墙绕蜀水”、“岁月峥嵘大谷村”、“桃花源里一平坑”、“洞天福地隐辛坑”、“丛山滴翠拥雄关”、“朱石红枫显朱显”、“狮象扼守大石门”、“山重水复话湖村”、等11篇;二是人工造景型,分为“人文水口古龙井”、“祝三水口娘娘树”、“深谷遗珠上胡家”、“银杏流馨妍楼基”、“绿荫笼罩西坑寨”、“飞虹环秀余川村”、“八桥聚秀锁曹溪”、“前后水口坦头村”、“千年古镇今湖里”、“名人故里上庄村”等10篇;三是天然与人工结合型,分为“钟灵毓秀绩溪城”、“万绿点染霞水村”、“绿色窗口江村环”、“丹枫古柏掩仙石”、“苍龙竹海十里岩”、“双金叠翠映清潭”、“护林典范西坑头”、“徽厨之乡伏岭下”、“画里乡村古云川”、“生态优美汪坑村”、“藏龙胜地大坑口” 等11篇。共32篇,分篇记述。旨在将那些珍贵的历史物象,作粗线条素描,再现其原貌,以推荐给读者朋友。通过介绍绩溪古村落神奇秀美的水口风光、人文景观,追述建村历史和名士先贤,综览村区经济、政治、文化和民风习俗的嬗变历程,演绎相关的民间故事和掌故传奇,揭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史学价值,从而唤起人们珍惜祖先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,守护好这个青山绿水、古韵悠悠的精神家园。
让我们走近绩溪绿色水口,从环境美学、生态美学、绿色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审视它,欣赏它、解读它,从另一个侧面认识绩溪,张扬历史文化名城绩溪的人文品牌,为提高“徽文化核心区”——绩溪的知名度,促进绩溪旅游事业,为社会经济发展推波助澜。由于时代的局限,古代村落水口的立意和与之相关的传说、故事,难免带有封建落后的负面色彩,需要去芜取精,除“负”存“正”,汲取其中精髓,共同为发掘民间文化遗产,倡扬“徽骆驼”“绩溪牛”人文精神献上一分力。
作者简介:程尚远,今年96岁(1927年生),绩溪县伏岭镇西川村人。1949年5月参加人民解放军,任安徽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、文教助理员等职,曾被聘为军区《铁军报》特约通讯员。转业后从事中学教育工作。80年代离休,应聘参与修志工作,担任《绩溪县交通志》《绩溪县公路志》主笔,《绩溪县志》“交通”章编篡。钟情于徽州乡土文化的收集、整理工作,著有《梁安撷趣》《绩溪村落的绿色水口》《绩溪亭阁文化》《徽杭古道传奇》等书。本文是《绩溪村落的绿色水口》一书之概况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