绩溪视窗 网站二维码
绩溪电信
二十届三中全会
钱学森 绩溪视窗 新春走基层
榜样3 国家安全教育日 360行
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 文章详情

绩溪村落的绿色水口之老胡家西坑

作者: 程尚远 文章来源:绩溪视窗 点击数: 10831 更新时间:2021/3/25 17:52:33

绿荫笼罩西坑寨

程尚远


    绩溪县东源有一个桐源河盆地,盆地西侧,桐源水与西南来的西峰水合津处,形成一片三角形的平旷田畴,名朝天干(地名)。从田畴西边的西峰河岸到东边的桐源河岸,横亘着2道石坝,两坝相向交错而不相连接,高约3米,共长300多米,上面种着一排杂树,像一堵伟岸的绿色寨墙横卧在田野上。东西两条河的岸边,都植有成片的树林,与石坝上的树木连成一幅巨大的绿色屏幛。透过扶疏的枝叶,隐约可见田畴南边山谷口上黛瓦粉墙的村居,那是绩溪东北隅一处距今近1300年历史的古村落——西坑(又名西川)。

(图为西川村一瞥)


    西坑,它位于桐源河谷地西侧山坑中,因而得名。因山坑狭小,随着人口繁衍,众姓聚集,发展受限,村庄逐渐向山坑外的宽阔地域扩展,村濒川水,故村名改为名西川,习惯上仍然称西坑。

    元朝至元间,官府在两坑设有镇守军营,称西坑寨。那时全县有镇守军营2处,一在县城,另一所就在西坑。明朝初年,西坑寨设置巡检司,派有九品官员处理一方政务,治理地方治安。西坑距绩溪县城60里(公路里程34公里),东隔天目山脉竹岭、饭甑尖为荆州,毗邻浙江省。古时,西坑是绩溪岭凹以北边陲地带的军事、政治中心。

    西坑村史久远,早在唐宋年代,就有先民在此居住。有文字可查的是宋宝庆三年(1227),绩溪县令俞俊明任满后,羡西坑山水之秀,来此安家落户,繁衍子孙,明朝中叶,其后裔迁往横形头。任氏也来得较早,以后陆续有唐、高、舒、程、章、胡诸姓氏迁入,形成杂姓聚居村。天目山脉主峰清凉峰东出社母娘娘尖,经绩溪岭凹起向西绵延的主峰为成功山。成功山南向为登源河祝山干盆地,北向形式桐源河盆地。成功山向北分出二支脉:一支东北向,由闻钟岭、斜塘寨而止于西坑村东之牛形和大元山;一支西北向,起仁和岩尖、西峰山尖至西坑村西出流霞尖和月形山。村居处于成功山两支脉合抱中。发源于成功山的西峰水经村中流过,向北汇入桐源河,属长江水系。民居临河东西相向而建,形成1里多长的水街。

(图为西川桥水街)


    东源大道穿村而过,外达县、府城,内通十五都和浙江昌化。路面全由花岗岩条石直铺,两边衬以平整的块石。河里筑有2处灌溉用的碣坝,溪水越过石坝,激起白色浪花,发出淙淙的鸣唱,使村庄终年沉浸在悦耳的流水声中,别有一番情趣。坝下冲激成深潭,水中垒垒石砾,清澈可数,潭中潜藏着一筷长的石斑鱼及鳖、鳗泥,还不时可见石隙间窜出一只狡黠机灵的水獭。坝上潴成小平湖,临水筑有石埠,一级级平整的石阶从水街伸入水边,俗称水磡,供村民汲水、洗涤之用。村姑来水磡边洗菜淘米,游弋的鱼群争相觅食,挥之不去,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。河上架有舒家、西川、流霞3座古石桥,近年来河岸边新居崛起,增添了钢筋水泥桥10多座。石板铺成的古巷曲折幽深,巷道深处散落着一幢幢明、清和民国初年的民居和祠堂建筑,古貌依然。村庄四周层峦叠嶂,景色秀丽,古有“西川六景”:巍巍的成功山如屏风耸立于南,山顶五峰排列形似笔架,故称“文峰笔架”。东源大道越过上下5里的闻钟岭进入村来,“闻钟岭险峻曲屈有类羊肠。旧传,人行至此闻钟声因以名”(乾隆《绩溪县志》)。岭头有闻钟寺,旧有僧人住此并附设茶亭。每当辰昏薄暮,古寺钟声悠远,旅途游子闻之而动思乡之情,故有“古寺钟声”一景,历代文人墨客经此,留有脍炙人口的诗韵,元末明初诗人舒頔《闻钟岭》诗云:“春雨闻钟岭,乱山啼杜鹃。因思离乱日,复见太平年。步月栖岩穴,凌霜度岭巅。古僧曾识我,深荷复潜然。”

    村西边的月形山如半轮明月即将西沉,东边的牛形山象一头匍伏于地的犀牛昂首眺望西方,等待黎明的到来,两山遥遥相对,人称“犀牛望月”。俊秀的流霞岗尖挺立于村西北,每当夕阳西坠,红霞满天,五色斑斓,流霞溢彩于峰巅,雅称“夕照流霞”。村东北桐源河上有座5墩6孔石梁桥(长60米、高3-5米、宽2米),名西坑桥,俗名新桥。桥下流水汇成深潭,明净如镜,月夜徜徉于桥上,天上一轮明月倒映潭中,形成“长桥双月”。

(图为村东水口桥一一西坑新桥)【作者提供】


    海拔1387米的“饭甑尖”,诸峰排列于村之东北,峰壑间山泉飞泻,春雨时节,瀑布如白练高悬,蔚为壮观,故有“甑峰飞瀑”的美称。灵山秀水构成西坑村优美的自然环境,但按照风水理念,村庄三面环山,北面一片平畴,没有紧锁水口,易遭北方煞气和寒风的侵袭,未免美中不足。
图为村北水口桥一一永安桥(又名流霞桥)

    为了营造理想的村居环境,先辈们依据山势地形,在村北空旷的田野上分层次组建水口人工建筑:第一道,在东西两条河中间的朝天干(地名),横建大石坝作为村庄外围防护墙。第二层,在石坝与村庄中间地带,西峰河上造永安桥(又名流霞桥),桐源河上建西坑桥(又名新桥头),两桥间利用地形地物人工垒成3个土石墩:西面的石墩呈方形,上植常绿树数株,形似“官印”,寓意代出显宦高官,富贵昌荣;东面是一高高的圆形小墩,下置土地神庙,墩上植三角枫一株,犹如顶天立地的椽笔正对着南方的“文峰笔架”,预示村庄文士辈出,文风鼎盛;中间为镇村墩,那是利用原有的田间高阜,用土石堆砌而成,土墩高出平畴二三米,占地约6亩,环墩三面种植林木和翠竹,南向为广场。场地后面建庙宇,名镇墩庵,供奉3尊大佛、18罗汉、24诸天和观音菩萨等佛像,寺旁还有关帝庙、真武殿和万年台,大庙和广场也是举办庙会“十八朝赛琼碗”(今绩溪县美食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来源于此)、龙舟会和酬神演戏的场所。镇墩庵近处,还有白马大神庙、西坛社庙和村西大路边的土地神庙。这些水口神庙,旨在依仗佛法和神力威镇村庄,永葆安康兴旺,也起到保护水口的镇慑作用。

图为六十年前西坑村貌(程嵩远摄于一九七O年春节)


    植树绿化是第三道水口设施,也是西坑村的亮点。附近山岗上长满茂密的树林,牛形山的牛头上满是松、槠、栎等长青树,有两株高耸入云的古枫相对而立,直插天穹,形同一对牛角。月形山遍植翠竹和青钢栎,终年一片浓绿,千百年来保留至今,山脚还有几株古杉,其中一株高近30米,树径约80公分,像一座绿色高塔屹立于村边,人称“杉树王”。流霞岗尖下的来龙山全被松、柏、栎、枫、榧和毛竹林所覆盖。西北面大道出村处,树荫遮蔽道路百余米,路后有株砂糖树,已有数百年树龄,枝干斑驳,树上缀满砂糖果,经霜后,果实呈黑色小球,随风坠落于路心和旁边的菜地,味甜的小果是孩童解馋之物。村东北通往荆州的路口,古坟头上长着一株皂荚树,树高30来米,3个小孩才能合围,枝叶繁茂,覆地100多平方米。秋天皂荚成熟,村姑们将泛黑的皂荚捡回家,锤碎后用以洗涤衣物。村水口上,从东到西的2坝、3墩都长满绿树和翠竹。更令人称道的是西坑桥下洞源河滩边那片狭长林带,占地1000多平方米,古树上藤萝缠绕,阴翳蔽日,松鼠在林间跳跃。每到冬季,小孩们在林里搭貂鼠架诱捕松鼠,有的攀上藤萝甩秋千。树种很多,其中有几棵大水杨,径达2米许,枝干苍老,虬枝横斜伸向河中,覆盖河面和桥面,是农民劳作间隙休息和村人夏日纳凉的好地方。
(图为村东进村水口林现仅遗存三棵古杨树)

西边永安桥下西峰河畔也是一片林区。村前村后和水口上的树木交织成一张绿色林网,浓荫笼罩着古老的西坑寨。

(图为东边桐源河西坑新桥与西边西川河永安桥及二坝三墎,构成西坑村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完整水口全景图)

    西坑村水口是徽州水口园林文化中一处利用自然而又改造自然,自我完善而又造福子孙的别具特色的水口建筑。随着岁月流逝,这一引人入胜的绿色水口已失去昔日的风采,在极左思潮驱动下的人为灾劫中,牛形和来龙山上的风景林已惨遭破坏,大片水口林砍伐殆尽,面目全非。护村石坝和神墩在“农业学大寨”中改造为农田,只遗留下一座镇村墩。墩上庙宇里的神像在“除四旧”中烧毁,庙宇改建为村小学校舍,广场辟为学校体育场,古戏台被保留下来。每逢春节,村农民业余剧团在这里演出传统京剧《白蛇传》、《秦香莲》、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……和现代戏《沙家滨》、《红灯记》、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杜鹃山》等精彩节目,曾经轰动一时,播誉绩溪东北隅和邻近的宁国县山村。西坑以其山川秀美,古风悠悠,文化积淀厚重而被誉为“文化村”。


(图为西坑村一瞥)

    令人欣慰的是,近年来,在人民政府实施“退耕还林”等惠民政策推动下,村民大力造林,护林,重点发展果木林、用材林和竹林,强化了环境保护意识,绿化家园初见成效,原来似乎是秃秃光头的牛形和来龙山,喜见披上新的绿装。预见不远的将来,古老的西坑寨将重新为浓荫覆盖。
(图为国际著名水利电力专家程良骏教授,2007年2月5日在西坑大园上留影)


(图为程良骏教授坐在西川桥路口的大石条上,由感而发,吟诗一首)



    【附录】2007年2月,程良骏教授87岁高龄,以寻根访故之旅返绩溪,回到阔别多年的故里西坑,坐于村中心西川桥头旧石墩上,抚摸幼年常坐的长条石,环顾村景,感慨良多,赋诗《美故园》:


归来小坐旧桥墩,
仰看风光美故园。
翠竹凌云高劲节,
红梅出土正深根。
朝朝手抚家乡石,
默默心留国友恩。
伴我“痴牛同望月”,
“文峰笔架”为谁存?
 注:“痴牛望月”、“文峰笔架”皆我西坑村成功山风景,我原不知,承蒙尚远宗叔见告。
(下图为作者近照)














 

版权所有 清凉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电话: 18956362188 13865632153 举报不良信息电话:17756398069
邮箱:zgwjxsc@163.com 地址:绩溪县城适之街老凤祥银楼二楼 皖ICP备15023562号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3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