绩溪视窗 网站二维码
绩溪电信
伟大的变革
钱学森 绩溪视窗 新春走基层
榜样3 国家安全教育日 360行
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 文章详情

绩溪村落的绿色水口之大谷村

作者: 程尚远 文章来源:绩溪视窗 点击数: 9409 更新时间:2021/3/24 15:43:58

岁月峥嵘大谷村

程尚远


    大谷村古名锦谷,位于群山环抱的山间谷地中,锦水穿过谷地,得名锦谷。
    很早以前,锦谷里原是一片荒茫的芦柴和灌木地,先有江、洪、李、鲍四姓在此拓荒安居。南唐年间,程氏第三十四世祖怜老公官至行军司马,从原居地县之程里(仁里)迁到小谷。宋治平四年(1067),第三十六世祖程仁福嫌小谷地域狭小,无发展空间,下迁至锦谷。此处地近小谷,但环山近水,四境开阔,土地平旷,景物迥异,就择此定居。因锦谷较小谷为大,易名大谷。若干年后,程氏很快人丁兴旺,发展成大族,而江、洪、李、鲍四姓,相继衰败,有的绝了后代,有的外迁他乡。大谷成了程姓聚居村。
    元、明以来,大谷为四都首村,也是绩溪徽岭以北号称“千灶万丁”的大村。元朝,绩溪县衙在这里置大谷务,设九品大使专司岭北地区财税管理之职。“清道光盛时,谷中聚族而处不下万人,力农田而拥仓箱者十之九;居积致富者十之三;其读书而列庠序者又不知凡几。类皆慈俭,孝友乡里,翕然称善士,岂非山水灵秀之气使然耶!”(《大谷程氏支谱》)可以见到大谷村最盛时,人口众多,生活富裕,民风淳厚,文化教育发达。明末清初,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发展,渗入徽州山区,徽商崛起。村民走出山谷,进入沿海城市经商的人越来越多,遍及浙江的衢州、湖州、杭州、余杭和赣东北等城镇,其中以经营典当和屠宰业的为多,故有“三十六屠,七十二当”之说。绩溪有句民谚:“一都柴、二都米、三都姑娘、四都被。”何谓“四都被”呢?四都即大谷,原来大谷在外埠经商开当铺的人家较多,家境富裕,家家都有质量厚暖的被褥来招待客人。清乾隆某年冬季,大谷建造程氏宗祠,敦请徽州知府前来点主,府县官员纷纷来贺,车马充塞村道。村中从歙县请来徽剧名班,搭台唱戏三天三夜,一时宾客盈门,日达千人。夜晚招待客人住宿,家家被新枕净,令人惊羡不已。“四都被”因而闻名遐迩,编成了民谚传颂至今。由此,也可说明当时大谷村的富庶。
    随着村庄经济繁荣,村民生活提高,尤其徽商固有的崇儒重教传统,族人对文化教育十分重视。早在明嘉靖年间,村人程可大在村西筑云谷书舍,合族捐田为学产,延请名师执教,扬名全县。龙川胡宗宪慕名来此就读,后中进士,官至兵部尚书。清初,程亮工又建“云阶书屋”,便利族中子弟入学。明清两代由学入仕任县丞、主簿以上的官员有13人,入选庠生、监生的学子也不少。村民文化素质提高,孕育出一批孝友、尚义、乡善等优秀人物。明弘治年间,程良,举太学生,肆业数年,望重京都,然时运不济,未能入仕,归来孝友乡里,乐善好施,倾其家财建太子庙、水阁亭,造村水口三叉桥、胡村干桥、居仁桥和村中石梁桥,后人称之为“良公桥”。清朝初年,村人程远,家境富裕,以行侠仗义,济困扶危为乐事。有一年赴宣城收田租,适逢乡间盛氏农民5人,家有10余口,因歉年饥馑,日食难度,兄弟相议,忍痛拈阄决定,将5兄弟媳妇中的2人典价出卖,以救全家活命。程远闻之,深为震撼,立即派人追回已在途中的二妇,代付赎金,免除农户租谷,并赈米数石。这个动人故事,记入乾隆《绩溪县志》,并久远传颂于民间。
    近代,大谷村文士名流层出不穷:著名大学教授程仰之,哈尔滨市政协主席程道喜,中央教科委主任程方平,还有早年投身新四军,在皖南游击队屡立战功晋升师级干部的戴吉祥等,都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    大谷村历史上所以能如此人丁兴旺,财气昌隆,文风浓郁,名人辈出,按照地舆家的分析,这是“山水灵秀之气使然”!也就是说,这跟大谷村的优秀水口有着天然的联系。
    大谷处徽山余脉万箩山之阳,从万箩东南伸出二山,左为马家山,右为大坦山,层峦迭翠,有如绿色围屏,三面环拱,对峙如门。门中有一小岗如同官印,名印星。自万箩山南坡的策岭出一水,名锦水,过厦屋,迤逦而来,流经谷中,与村北来自靠岭的小溪在印星山下相汇合,流出石门。印星山之南有一桥,名印星桥,桥下有天然水潭,名印星潭,此为大谷之锁钥,是一个山势紧锁、一水中流的天然水口。水口之下,沿河建有水碓,潺潺泉声与咚咚舂击声交织成一曲天然乐章。走出水口,天地豁然开阔,又现出一块大谷地,梯田随地势层层列展,四面山湾里还有大量农田,盛产稻谷,这是大谷村民的农耕基地。大谷誉称绩溪的粮仓。谷地南端,锦水东西又有两山紧紧相峙,人称“狮象守门”,这是大谷的外水口。内外两重水口的山上都养植了葱绿的树木和苍翠的竹林。环村还有“三台鼓山”、“石岩拱秀”、“锦水回环”、“箩山屏嶂”、“锦良风光”等胜景和门楼前“百步登云”石板大道等人文景观。这是大谷人津津乐道引以自豪的村居环境。可惜经历太平天国战乱,当年繁荣日久的大谷村已毁于一旦。清咸丰十年(1860),太平军一部占领旌德县城,攻下绩溪。正如村中老人所说:“‘长毛’在岭北‘打馆’(军队驻扎的意思),老百姓遭了殃!”大谷是程姓聚居大村,自恃村大势众,在太平军到来之前,族人组织民勇依险抗击。后来太平军进入村来,焚烧掠杀,进行报复。村民纷纷逃进深山,村舍十毁其九,成了一片废墟。战乱中,很多村民辗转逃往村人经商地浙江衢州、湖州、杭州及江西等处,牵亲带故落户客地,繁衍生息。至今,大谷程姓已发展为当地大族,客居人数已达数万,还成立徽州会馆。其中,腰缠万贯的私营企业家不乏其人。近年来,他们溯本追源,先后来大谷寻根认祖,热心支持大谷续修程氏宗谱,编撰村志,表示对祖籍的认同和对故土难以割断的情愫。
    战乱后,未曾远逃的村民,从深山中返回大谷,在废墟中重建家园,艰苦创业,百余年后,逐渐恢复生机。现在,全村已有297户,1034人,属绩溪县长安镇大谷行政村。
    2006年金秋,笔者走访大谷,青山环抱,锦水中流,村巷深处,新楼林立,但看不到名祠古刹;村舍空隙间,兵燹中遗下的废墟,断垣残壁历历在目;古砖、碎瓦、柱础、石垛、石门额依稀可见;花岗岩条石铺成的古巷道纵横村中,高大雄伟的程氏宗祠和六座石牌坊已毁于后来的人为劫难中。只有村中心那“世忠”门楼前,雅称“百步登云”的百块长条石板铺成的甬道,那甬道口上的系马桩(华表)和旗杆墩,那村庄内外3座已经荆棘丛生的古桥,都折射出大谷村悠久的历史和峥嵘的岁月。
    附记:本文依据离休干部程大跃老人提供的《大谷程氏支谱》和他编撰的《大谷村志》稿写成。谨向程老诚挚致谢!
    作者简介:
    程尚远,1927年生,绩溪县伏岭镇西川村人。1949年5月参加人民解放军,任安徽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、文教助理员等职,曾被聘为军区《铁军报》特约通讯员。转业后从事中学教育工作。80年代离休,应聘参与修志工作,担任《绩溪县交通志》《绩溪县公路志》主笔,《绩溪县志》“交通”章编篡。钟情于徽州乡土文化的收集、整理工作,著有《梁安撷趣》《绩溪村落的绿色水口》《绩溪亭阁文化》《徽杭古道传奇》等书。
 

版权所有 清凉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电话: 18956362188 13865632153 举报不良信息电话:17756398069
邮箱:zgwjxsc@163.com 地址:绩溪县城适之街老凤祥银楼二楼 皖ICP备15023562号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3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