绩溪视窗 网站二维码
绩溪电信
二十届三中全会
钱学森 绩溪视窗 新春走基层
榜样3 国家安全教育日 360行
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 文章详情

龙川山村古韵长

作者: 黄来生 王景福 文章来源:绩溪视窗 编辑:江来国 点击数: 10212 更新时间:2016/5/27 15:44:23


    龙川村,位于绩溪县城东11公里处,属瀛洲乡管辖。这是一方钟灵毓秀、风景绮丽的旅游胜地。据史料记载,东晋咸康三年(337),散骑常侍胡焱镇守歙州,择此定居。初名为坑口、大坑口。因为附近一带遍布黄荆灌木丛,故又叫“荆林里”。后因“以穿流村庄的小河龙川”,遂名龙川。

    龙川村东北的鄣山和它往南延伸的七姑山、龙须山、石京山形成了一个长长的畚箕形的小型盆地,发源于天目山主峰清凉峰的登源河弯弯曲曲,在七姑山脚下收容了平银河与卓溪河以后,浩浩荡荡地直流南下,奔入新安江。进入这里,水势平缓下来,为盆地留下了肥沃的土壤。


    龙川村如船形。龙须山巍然东立,石笏山西列如屏,天马山气势如虹,从南面奔腾而来,凤冠山气象万千,于北面高耸入云。故旧志云,龙川村的地理环境就是“东耸龙须,西峙朝笏,北倚凤冠,登源河宛如长蛇,北南而流,村如靠岸之舟,杨帆待发”。

    这里除了村名被冠以“龙”外,还处处打有“龙”的印记。村子里的小溪叫“龙溪”,大山的名字叫“龙须山”、“龙峰”,且大山里仅以龙字命名的景点就有十处:“龙壁醴酿”、“龙台天梯”、“龙台驼峰”、“龙池碧玉”、“龙门飞瀑”、“龙角瀑布”、“龙须瀑布”、“龙草澄心”、“龙峰挹秀”、“龙峰禅院”,人们统称为“龙峰十景”。连龙须山上的草都被称为“龙须草”呢。


    从龙川胡氏宗祠出发,经登源河坝,过登源河木桥,沿着龙须古道,缘山而上。鱼霁初晴,远山近岫,烟岚云海,披一身晨曦,过流水小桥,沿着朝露滋润的古道,彳彳亍亍于幽幽的老林中,拦路的青藤有时会亲切地拌牵着你,突然飞起的野雉会把你小小地吓一跳,野兔站在你前方的石板路上瞪着眼,扑打着耳朵,然后再纵身于丛林之中。路两旁,整齐、笔直的全是一些杉树,青冈树和楮树,曲干虬枝的则是杜鹃、黄杨木、龙柏、六月雪之类。落叶如絮,匀匀地铺在地上,铺在路口,潺潺泉水飞岩而下,叮叮咚咚,无弦而乐,一种原始山林的氤氲袭你而来。行数里,峰回路转,依峭壁悬崖,山道似乎到了尽头,但见一石摩天,如巨钟轰然覆下——这里就是著名的“天门”景观。仰望,则天只有“一孔之见”。登上“天门”,俯视四野,如梦如幻,飘飘欲仙,乃“此身不复在人间矣”。回望巨崖,则犹如绚丽之孔雀,侧卧于龙须山上,有翅翼然。常有三两游人,穿红着绿,匍匐其上,摄影留念。登上龙门,在龙须山次峰的白沙峰下,“天门”之上,“二天门”之下,有“金杯承露”一奇观。此处巨崖兀立,千丈有盈,如天门关闭,仿佛凡人不得入内。但见崖缝之间,几线石泉,垂滴崖低,经亿万年后,崖底岩石上竟滴出七八个如同茶杯大小的水窝来,不盈不涸,像七八只酒杯,又像七八枚水镜。“雨雾漫空下,醇醪万年樽。”水窝边,苔藓满布,茸茸的,软软的。啜一口崖泉,清甜甘凛,神情惬意。抬望眼,龙门天梯,高入云端。遥望山道,曲屈盘旋,一忽儿没入山腰,一忽儿又从云海中逸出。相传出身龙川村的将帅胡宗宪抗倭凯旋后,从浙江经歙县返乡,经过龙须山荣归,绩歙两地平民百姓,自发连夜修好龙须山道,箪食壶浆,迎接抗倭英雄衣锦还乡。几百年来,这条石板山路,遥遥迢迢、苔痕苍绿,百折不挠地攀飞在龙须山中,她成就了多少由此而走出大山的名仕大贾,胡富、胡宗宪、胡雪岩、胡天格……他们演绎了中华民族一段段绚丽的历史画卷。


    龙须山腰,有一座历史上很兴旺的龙峰禅院,又叫龙峰书院。宋明之际,曾经盛极一时。绩溪向有“十户之村,不废诵读”之遗风。南宋末年,安徽地域内总共六所书院中,绩溪县竟占有四所之多,“龙峰书院”是与佛寺禅院合二为一的“禅书院”。中国自汉传佛教盛行之后,历来兼有教书育人之功能。据说胡宗宪幼年家贫,读不起书,就是在这读书识字的。龙峰禅院在“二天门”之上,占地面积约五六亩,院门坐东南朝西北,现存书院遗址中尚见门槛、框础以及围墙基脚。史载,明代到清中叶之际,龙峰禅院鼎盛时期,终日香烟缭绕,佛号喧天,山下四周的龙须、百鸟、龙川、浒里等村庄,可以看到半山腰的龙峰禅院飘上天空的袅袅香烟。清之后,战乱不断,社会不安,民生凋敝,龙峰禅院也随之逐渐破败倾圮,终至荒草萋萋,沉埋山野之中。“六朝兴废荒凉寺,多少英雄地底埋。”眼前的一畦蒿草,一坡遗址,说尽了历史的沧桑!


    “龙须十景”中,有一景名“龙草澄心”,在龙峰禅院上行一里左右,宋明之际,文人雅士,官宦丽姝,甚至香客僧尼,咸来此地观光山色。所谓“龙草澄心”,即历史上著名的用龙须草生产的澄心堂纸。龙草者,龙须草也。此草如须,细长柔韧,极富弹性,拉扯不易断,短则盈尺,长则一米多,是造纸的极好原料。龙须山就是因为盛产龙须草而得名的。唐宋之际,当地人釆龙须草和楮树皮造纸,名“龙须纸”,洁白如玉,名冠一时。“澄心堂纸弥珍贵,贡于皇家作画图。”南唐李后主珍爱有加,特在这里造“澄心堂”以藏之,故世称“澄心堂纸”。朝廷显贵以拥有此纸为荣,竞相采购珍藏。据说李后主珍爱“澄心堂纸”到了非常痴迷的程度,宁可任其“空竭生霉”,即使“百金”也不许卖出一张,所谓“人食不足,而帑藏殷积”。以至于在南唐灭亡后,赵家兵破门开仓,后主国库只剩下贵重的图书和“澄心堂纸”。溺于声色的南唐后主,治国无能,却长于绘画、书法,更有爱纸之癖,倒是创造了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段绮丽。明末之后,宣纸渐次取代了澄心堂纸。而今,“龙须澄心”早已人去楼空,圮废已久。伫立遗址,手拈龙须仙草,耳听楮叶婆娑,追想当年“舂杵声声龙草地,长船列列到前村”的空前盛况,不禁唏嘘不已。倘若他日能将“龙草澄心”重新建立,恢复古造纸工艺现场,作为一项仿古旅游项目来开发,或许可以一举而数得呢。


    龙峰禅院和龙草澄心虽已不再,但是,与龙川胡氏宗祠仅隔登源河而相望的灵山庵,却见证了生生不息的历史。灵山庵在历史上也是一座香火鼎盛的佛寺,与旧时龙川的古樵庵、药师寺等寺庵,铸就了那个时代的乡民们的精神王国。曾经沧海难为水,灵山香火未阑珊。灵山庵,又名山间庵、山官寨,宋元时期,此处曾为官府的税务场所,明代撤销。如今,盛世和谐,国泰民安,新建的灵山大雄宝殿即将屹立在龙须山麓,登源河滨,它将带动龙川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。

    如今的龙川,村似龙舟泊岸,山似天马飞龙;水环村而长流,步稍移则景换。佛号声声,灵山古庵香火鼎盛;游人熙熙,胡氏宗祠肃穆静然。钟灵毓秀的古龙川,处处古韵幽雅,灵动飞扬,令人乐不思蜀。


 

版权所有 清凉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电话: 18956362188 13865632153 举报不良信息电话:17756398069
邮箱:zgwjxsc@163.com 地址:绩溪县城适之街老凤祥银楼二楼 皖ICP备15023562号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3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