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 文章详情
胡万明:扶贫路上的“牛”木匠 作者: 高建慧 文章来源:绩溪视窗 点击数: 11139 更新时间:2020/3/25 16:08:24
胡万明,今年57岁,绩溪县瀛洲镇仙川组人,他从小精益求精、埋头苦学了木匠技术,吃苦耐劳一直在杭州努力打拼,成为在外务工的佼佼者。然而在他内心始终萦绕着一股乡愁,总惦记家乡贫困的乡亲,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能做什么呢?近年来,他放弃承包工程的机会和高薪的工资,为村组修水渠、修基耕路、砌磅……在当地传为佳话。
胡万明在搬石头堆砌塘磅 仙川上石桥至水口的老水渠年久失修,渠内被石头、淤泥、竹根树根等“占领”,村民们只能种干粮,而且是靠天收。胡万明多次实地勘察了整条线路,2019年10月,他返乡回家开始着手修理。他先砍掉上面的杂竹、杂树和带刺的杂草,然后独自一人一锄又一锄地挖、搬、扛。去年又是百年难遇的干旱,锄头一用力,就能听见“咚咚”地响,费力费时难上加难,他连续“刨”了29天,才将约45米长的老水渠挖出一条能容下直径70厘米的水泥涵洞,紧接着是雇人连续作业拼结40个涵洞筒、添土等,前期光买材料与雇人胡万明就自掏腰包垫资近5000元,还有后期的加固维护费,胡万明早早就准备好了钱继续默默地干着……尽管戴着手套,开裂的双手缠满医用胶布还是血迹斑斑;尽管是寒冷的严冬,他每天都是汗流浃背;尽管脚上穿着雨靴,裤子袜子都是潮湿的,脚趾肿得如同萝卜头。看着涓涓流水从管道内淌出,胡万明心里乐滋滋的想着,今年村里的50多亩良田终于不在“靠天”收获了,这样相亲们种植产业收益可以多一点了。
春天来了,村民开始播种施农家肥,竹笋即将上市,村里的村民可以用车拉,不在用肩挑用肩扛啦。想想这些,精瘦干练的胡万明脸上挂满了微笑,内心充满了无穷的力量。 为了这段道路更严实,从2018年起,胡万明已修砌成四条总共长约50米,平均高2米的田磅与塘磅。为了找石料,方圆10公里的登源河畔、村庄边、田间里、小山上都有他足迹与单薄的身影,只要符合他用的石料,不遗余力他都是“搞”上三轮车。有些石头超过400多斤,他一个人利用滑轮一点一点地吊起来、吊上三轮车,最后垫在理想的位置。期间的辛苦与辛酸只有他自己知道。
胡万明已修理好的塘磅 清晨,有人还“趴”在被窝睡懒觉的时候,他已在路上开工;当夜幕降临,大家开始看电视的时候,他家里还是冷锅冷灶;半夜三更,梦里陶醉的时候,而他却全身酸痛躺在床上,脑子里还在琢磨,我还能为村里做些什么?怎么做? “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,生长在这块土地。看到村里稍有能力都外出务工了,家里只剩留守的儿童与留守的老人,运输肥料、稻谷等还是靠肩挑、或扛、或驮,一瘸一拐看着让人心疼。刚开始修路的时候,村里一些人不理解,说三道四,我没想那么多,觉得只要肯干,总能修好,即使出力又要花钱,能让家乡早日脱贫奔小康,我在外挣得钱才更有意义。”胡万明铿锵有力地说。 一把铁锹、一个钉耙,一把锄头、一辆电动三轮车、一颗执着的心,胡万明先后花了200多天,数不清磨破了多少双手套与裤子,腿和手多处被石头碰伤。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“愚公移山”精神,他肩扛铁锹,背着工具的身影是村里一道美丽的风景,他用奉献和执着为村民铺了一条希望之路、爱心之路、脱贫之路……(瀛洲镇 高建慧文/图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