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|
![]() |
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 文章详情
水墨人文话绩溪:引子 作者: 文章来源:绩溪视窗 编辑:江来国 点击数: 10330 更新时间:2016/5/25 14:46:46
绩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,东与浙江临安交界,西与旌德、太平县毗邻,北与宁国市接壤,南与歙县相连。总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,18万绩溪人民就在这块古老、秀丽和富饶的土地上繁衍、生息。
远在五六千年前,绩溪就有人类活动。长安镇庵顶上村和城郊方家园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,就是它古文明的见证。其建制已经有1200多年历史,秦属鄣郡,汉为镇,唐代始置县宋筑城。秦代的鄣郡,范围及至江右,郡名就是以绩溪境内的大鄣山命名的。汉代,绩溪称为“华阳镇”,属歙县,梁大同元年(535)曾建“良安县”,后废;唐代宗大历元年(766)始建绩溪县;宋建隆元年(967),县城建筑了城墙;明代嘉靖后期,重建砖石城墙。现在的南门头,就是古城华阳门旧址。据唐《元和郡县志》记载:县北乳溪与徽溪(亦称翚溪河)并流,离而复合,有如绩焉,故名绩溪。县城西北有徽山、徽水、大徽村。徽州的徽、安徽的徽,都来源于此。龙川村的徽派木雕,湖村的门楼砖雕,伏岭、胡家、大石门的徽厨徽菜,上庄的徽墨,古丝绸之路徽行古道“江南第一关”,古老神秘的鄣山大峡谷,闻名海内的三雕博物馆和江南第一学宫,还有遍布全县的徽派石雕、砖雕和古建筑,,堪称新安(徽州)文化之最。
绩溪是一块秀丽的土地,黄山山脉自西入境,迤逦东来;天目山脉从东而至,蜿蜒南下,两大山脉在绩溪会合,形成“宣徽之脊”,境内山峦起伏,绵恒不断,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6座。著名的有清凉峰、大鄣山、大会山、大敖山。这些高山峰峦叠翠,云雾缭绕;山中奇松怪石,鸣泉飞瀑,既有黄山的奇丽,又兼天目之俊秀。天目山主峰清凉峰,海拔1787.4米,为华东仅次于黄山的第二大高峰,其生物多样性为华东之冠,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横贯于清凉峰之麓的徽杭古道,全长120公里,是古代徽宁二府往来商贾径通江浙、路达徽宁的重要商道。“徽杭锁钥”的江南第一关,千百年来,迎来送往了多少徽商士子,见证了几多朝代更替,世道沧桑。天目山与黄山的结合地——丛山关,是绩溪境内长江水系与钱塘水系的重要分水岭。龙丛源水在这里欣然北去,扬之河水从此地潺潺南流。北去的龙丛源水与戈溪河是水阳江上游,穿宁国,走宣城,直下长江入大海;南流的扬之河,绕县城而过,在临溪汇同东边的登源河,西面的大源水,浩浩朝南,注入新安钱塘,奔流到海。特殊的地理形态,使得绩溪无一过境水,且流水均东西、东南或东北流向,除了龙川的西水东流外,极少东流水。故民间有谣谚说是:山高高,水浅浅,肥水尽落外人田。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在《新安江水自绩溪发源》诗中吟道:“金陵江水只咸腥,敢望新安江水情。皱底玻璃还解动,莹然酃绿却消醒。泉从山骨无泥气,玉漱花汀作珮声。花记茶经都未识,谪仙句里万年名。”涓涓山泉,冷冽甘甜;叮叮溪水,晶莹透彻;悬岩飞瀑奔如电,峡谷湍流似雷鸣,幽溪回澜,悬清倒影,令人心旷神怡,流连忘返。
绩溪是一块富饶的土地。“山有一丘皆种木,野无寸土不成田。山栗如拳应自饱,蜂糖如土不需铿。”这是苏东坡的弟弟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在绩溪当县令时吟咏绩溪的诗句。绩溪气候温和,雨量适中,四季分明,加之绩溪人又能吃苦耐劳,勤劳不辍,因此,举目绩溪,虽弹丸之地,却树木繁茂,农作物品种丰富:稻麦芝麻玉米豆,油菜山芋和蚕桑,油桐茶叶桃李杏;枫香化香栓皮树,满山苍翠尽松杉。山深藏奇兽,树高栖珍禽;短尾猕猴毛冠鹿,青羊山雉苏门羚;地上丰饶地下富,石煤钨砩铜金钼,黄金水晶绿柱石。无穷的自然资源,为绩溪人民致富奔小康,提供了用武之地。绩溪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,素有“蚕乡”之称。南北朝期间,民间就有载桑养蚕的习惯;唐朝已有通向苏浙沪地区的“丝绸之路”。到了宋代,绩溪民间生产的白 丝已经成为朝廷的贡品。“遍地桑林,家习蚕业”,那时的绩溪已经同湖州、苏州(一说桐乡)并称为三大蚕乡了。“东家缫丝如蜡黄,西家缫丝白如霜”。元末绩溪诗人舒頔的诗句,就是当时民间缫丝生产的真实写照。而今,绩溪已经从古老的蚕乡发展成为新兴的“丝绸之城”,绩溪县的“梅花”牌白厂丝远销英、法、美、意大利、瑞士和日本、印度、巴基斯坦等十几个国家,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,累计为国家创外汇近亿美元。绩溪是徽商故地,绩溪徽商,以其坚韧的徽骆驼与绩溪牛精神,与徽州其他县的商人们一起,走南闯北,经商海内,共同造就称雄明清至民国的徽商史话。“无徽不成镇,无绩不成街”的徽商传统,以胡雪岩为代表的徽商历史人物,徽州商帮末日辉煌的绩溪徽馆业,绩溪徽墨业,无不闪耀着绩溪徽商历史的自豪。绩溪又是徽菜之乡,徽厨之乡,绩溪徽厨,名闻海内,技冠江淮,百余年来,绩溪徽厨足迹遍及内外,用自己的聪明才智,艰苦创业,使名不见经传的徽菜成为中华八大菜系之一,而成为“中国徽菜之乡”。绩溪还是徽剧之乡,如今,在绩溪县江南第一关下的伏岭镇,人们不仅能听到字正腔圆、原汁原味的徽剧,而且还可以看到伏岭小学的小徽剧演员们正在薪火相传。
绩溪,不仅是一块古老、秀丽、富饶的土地,而且由于历史上的崇文教育,十户之村,不废诵读,所以“邑小士多,人文荟萃”且不说轩辕老祖在鄣山留下的“天子墓”、“丞相坟”,也不谈武则天的女婿“高迁”入土,仅就史书记载的历代名人或游历绩溪的骚人墨客,已经汗牛充栋,其杰出人物如开创新安古郡的唐越国公汪华,雄风犹在;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,就有苏东坡、苏子由、王安石留恋绩溪山水、华阳十景;范成大手书绩溪县令苏子由诗36篇;杨万里“金陵江水只咸腥,敢望新安江水清”已是民间美谈之口碑;两宋之际的铁面御史胡舜陟,与抗金英雄岳飞“奋臂折奸雄”的友谊佳话;胡仔的《苕溪渔引丛话》则为历代文人所推崇;舒頔的《缫丝叹》至今传诵不绝;明代龙川廉政尚书胡富,抗倭统帅、兵部尚书胡宗宪,辽东巡抚胡宗明,他们为后代留下了一份及其宝贵的明代建筑遗产。明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题匾,海内绝无仅有;平冤狱,察民情,治淮有功,敢罪严嵩的一品荣禄大夫胡松;宣城施润章也曾饱览绩溪山水,流连忘返;乾嘉大师胡培翚一家,祖孙三代矢志攻经,终成“三胡礼学”之大业;徽州四大制墨名家,绩溪恒占其二——汪近圣、胡开文;红顶巨贾胡雪岩,国学大师胡适之,现代诗人汪静之,则是近现代商界文坛巨擎;还有近现代安徽铁路建造先驱程士范;安徽电业先驱吴兴周;出版家汪孟邹、汪原放、王子野;教育家胡晋接;慈善家胡商岩……不胜枚举。绩溪的历代名人和游历绩溪的名人,都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佳山秀水徽文化,水墨绩溪胜丹青,千百年的绩溪历史文化积淀,千百里的绩溪山水景观,孕育出富甲江南的旅游资源。绩溪县是“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”、“国家生态示范县”、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”和“中国徽菜之乡”、“中国厨师之乡”。森林 73.4%,水体和空气质量优良,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“两山一湖”旅游经济圈内,这里有山皆绿,无水不清,举目千重秀,处处如画屏。旅游三大基本要素中的自然风光、人文胜迹、饮食文化应有尽有,距黄山市空港只有57公里,到千岛湖只60公里,有皖赣铁路二级编组站,两条省道公路贯穿全境,扬州至千岛湖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