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 文章详情
中秋节舞“火龙” 作者: 方沧生 文章来源:绩溪视窗 编辑:江来国 点击数: 9789 更新时间:2016/5/10 9:46:53
金风涤暑玉露横秋,云淡天高,清爽宜人,丹桂飘香,稻浪翻滚。 秋天带来了它特有的景色和气候,带来了年丰的气氛,给人们送来了丰收的喜悦。 八月的“中秋节”和年头的“春节”在历史的长河中和家乡的传统上,在人们的记忆中都烙下了美好和难忘的记号。 中秋节“舞火龙”这一独特和欢快的活动延续了一百多年,应追溯到清末民初。老一辈人对正月“放扬灯”和八月中秋舞“火龙”,不仅津津乐道且准备工作很充分。 在这金色的秋天,在中秋佳节来临前夕,喜悦佳节的前奏是名曰:“摸秋”。秋天的景色只能欣赏但摸不到的。顾名思义,唯此能“摸”到秋天,是指金秋时节带给人们的“恩赐”。田野呈现一片金黄,多种植物孕藏着饱满的果实和籽粒等待着劳动父辈们去收获。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接触着丰硕的劳动果实,收获中免不了用手去触摸和揉捏。
“摸秋”的“摸”字,突出在寂静的环境下和喜悦和心情中,具体的感受是面对满畈的大豆、玉米、花生、葵花籽、山芋等小型农作物,谁家的早熟和先熟,“摸秋”的小伙伴们都要摘一些“尝尝鲜”,而且是不经事前“打招呼”和许可,而是随意随地采摘一些供大家“尝鲜”。此行动当时很“时兴”且数量不大。受“摸秋”的农户事后也不追究更不叫骂。此之叫“摸秋”。最关键的一条是该行动只限于中秋节的夜晚。 至于“舞火龙”的“龙”是用稻草困扎而成。“中秋节”来临时,中稻和晚稻尚未开镰,稻草只能在田畈中挑选已割的早稻田中收取稻草,稻草的数量看扎制的“龙”的大小而定。一般情况下少不了十四五把,稻草驮到“墙围坦”上,由稍大的有经验的大人和青年七手八脚忙成一团,有的扎“龙身”有的搓草绳,“龙”的嘴是张开的,还要“扎”开叉的一把粗的两只“龙角”,龙头至龙尾长约八九尺,龙头是高高翘起的,龙尾也是翘起的。比“龙头”稍低一些,龙的胸部和尾部各插入一根一把粗木棒,若“龙身”太长,腰部和腹部还要加上两根木棒,避免舞动时翻倒。 凡参与者每人用稻草扎一个一把粗长约1.5尺至2尺的单把名“中秋砲”,要求抓紧扎实用力摔在石板上噼啪作响,人多此起彼落,很是热闹。
“草龙”扎好后,由领头人在龙头和龙尾各点上一只燃烧着的“蜡烛”,游行就开始了。从村头按户将杆香燃点,均匀地遍插于龙身上,参与者不停地在门口石板上摔响“中秋砲”,噼啪连声响成一片。半小时以后,一条摇头晃尾的草龙,在数以万计的香火中变成一条上下翻滚的“火龙”,在黝黯的夜色中,既闪亮又好看。少数好热闹的“出门客”(在外打工的)乘高兴点上一串鞭炮,气氛达到高潮。待“火龙”从村头到村尾按户登门翻舞,大概在两小时光景全村舞毕。将“火龙”抬到村中间的大坦上,上下左右翻滚三圈而后连看热闹的众乡亲、前呼后拥将“火龙”抬到土名“墈下”水坝旁,由抬“火龙”的领头人高喊一、二、三,一齐撒手将“火龙”摔到水坝下,并摔下一串点燃的鞭炮高声呐喊,一哄而散。皎洁的月光下,弥漫着秋天的欢悦和欢声笑语。 ”摔到水坝下,并摔下一串点燃的鞭炮高声呐喊,一哄而散。皎洁的月光下,弥漫着秋天的欢悦和欢声笑语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