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|
![]() |
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 文章详情
武 昌 鱼 作者: 文章来源:绩溪民间故事 点击数: 10517 更新时间:2017/10/16 15:06:06
武 昌 鱼
话还得从 20 世纪 20 年代说起。绩溪胡家村(今属伏岭镇)人胡桂森在武昌黄鹤楼附近开了一家同庆酒楼。同庆酒楼是一家徽州风味的餐馆,以经营红烧鱼面为主,生意非常兴隆,全国各地各界要员和名流,到了武汉,都会慕名而往,一饱口福。因此,“同庆楼”便与大名鼎鼎的“黄鹤楼”名胜相提并提了,当地流传开这么一句民谚:“登黄鹤楼,不到同庆楼,等于‘黄鹤’没有游。”当时,绩溪伏岭村人章在寿 12 岁时就在武昌同庆酒楼当学徒。章在寿勤劳肯干,不怕吃苦,深得老板胡桂森的喜爱,因而很快学到了一手做徽菜的好手艺。 1930 年,章在寿离开同庆酒楼,与程明开等合伙,盘下了芝麻岭(原彭刘杨路武昌邮局对面)的五香斋餐馆,自立门户,仍以经营红烧鱼面为主,兼营炒菜。股东中有三人是在上海学的烹饪手艺,上海当时有三家徽州餐馆的招牌,都叫大中华,而章在寿他们也想经营徽州风味,于是就把自己的这家餐馆取名为“大中华酒楼”。由于章在寿等人齐心努力,注重特色,讲究质量,生意很快就兴旺起来。1932 年因武昌修建马路,芝麻岭的餐馆被拆除,大中华酒楼搬到柏子巷口,即武昌繁华长街的彭刘杨路口,位置好,相当显目。
时光荏苒,1956 年 5 月 31 日,大中华酒楼接到一个重要的接待任务,有中央首长来此用餐,品尝武昌鱼。于是,酒楼经理立即召开厨师会议进行布置,高厨们遵照武汉市委提出的“原料新鲜、烹饪精细、特色浓郁、品种多样”的原则,认真研究武昌鱼宴的菜谱,特别设计了 11 道鱼菜:清蒸武昌鱼、杨梅武昌鱼、松鼠鳜鱼、抓黄鱼片、拔丝鱼条、汤粉鱼、如意鱼、荷花鱼、鲭鱼划水、清炒鳝糊、空心鱼圆汤。经武汉市委审定后,由伏岭人程民开主厨,邵在维、邵观茂担任配菜副刀在武汉湖宾馆烹制,毛泽东武汉畅游长江、品尝鱼宴之后而引发诗兴,写下名篇《水调歌头·游泳》。不久,武汉市财贸办公室根据毛主席的诗句搞个“武昌鱼”。组织二商局、水产公司、饮食公司的有关人员,并邀集全市著名厨师共同研究“武昌鱼”的烹调方法。参加的名师各显身手,精心试制。 考虑到团头鲂(又称樊口鳊鱼)为湖北特有的代表性鱼种,肉质鲜嫩,形如银盘,恰好当日毛主席所吃的鱼宴上有这道菜,于是樊口鳊鱼就与武昌鱼挂钩了。为了更加明晰武昌鱼的形象,1959 年,市委专门召集全市各大宾馆的名厨,在“大中华酒楼”召开了“武昌鱼”命名大会。(根据邵之惠提供资料整理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