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 文章详情
绩溪上庄潘村的传说 作者: 政协绩溪县委员会 文章来源:绩溪视窗 点击数: 9815 更新时间:2017/9/18 16:31:15
潘村的传说
很早以前,歙县有一个姓潘的农民冬闲无事,上山打猎。一天,他打伤了一只黄麂。这只黄麂带伤跑了。他就追,一直追到上庄、旺川和大源之间的一个小盆地。黄麂不见了,到手的猎物却跑了,他自然十分懊恼,可是又发现这一大片平地足足有二百多亩,全长着绿油油的野大麦,知道这是没有主的荒山野地。自己在老家只有几亩山坞田,产量低,一年还只能种一季稻,所收粮食不够全家半年吃,就卖了老家的田,举家迁来这里居住,垦出几亩荒地,种上小麦。第二年午季就获得了好收成。为了尽快将这块肥沃土地全开垦出来,他从老家亲戚中收养一男一女两个十来岁孤儿,男的姓汪名志成,女的姓胡名桂花,当作不必付工钱的长工使用。不过,他自家也是苦出身,对两个长工也就不刻薄,让他们跟自家吃一样的饭菜,每到过年,也为他们做一套新衣裳。因此两个长工也就很肯出力。过了几年后,姓潘的就发了,成了财主。 一天,潘财主去上庄杨林买盐,见有许多人围着一个瞎子在算命。他也挤进去请算命先生为他算算家运如何?算命先生对他说:“你本来命运不济,不过,你心地善良,收养了两个孤儿,并能一直善待他们,能为你守住所有的田产。至于子孙如何,你不必多想,多想也没用,就全凭他们自己的造化。” 潘财主回来后,更是把汪志成和胡桂花当作自家儿女看待。同时他也想到自己只有两个儿子,长大了以后怎么样,算命先生说了全凭他们自己的造化。这又是什么意思?苦思冥想了几天后,他猛然想起一句俗语:养儿不念书如同养窝猪。就将两个儿子送到上庄蒙童馆里念书。 几年后,大儿子虽然认得一些字,脑子也灵活,但除了《百家姓》、《三字经》还能囫囵吞枣以外,吟诗作文就一窍不通了,而对打算盘特别感兴趣。小儿子则聪颖好学,记性好,过目不忘。潘财主就又想到算命先生的“造化”之说了,看来大儿子的造化在做生意上,小儿子的造化则在仕途上。就托人将大儿子带到杭州的一个钱庄里当学徒。将小儿子送到歙县紫阳书院去深造。 果然,又过了数年,大儿子满师后,自己开起了钱庄,并在杭州安了家。小儿子科第顺畅,中了进士,当了京官,也在京城定居下来。 再说,汪志成和胡桂花日久生情,只是都不好意思说出来。潘财主则看在眼里,放在心里,就作主为他们办了个体体面面的婚事。他们老夫妇本可以将家里这一摊子交给汪志成小夫妻,随便到哪一个儿子家里享清福,但是一辈子做务农,过不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、让人服侍的日子。就仍回到家里来,与汪志成小夫妻过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生活,直到相继去世。 潘财主的两个儿子回来奔丧。大儿子的生意已做得很大,不能长久耽搁,安葬父母后,就回杭州去了。小儿子虽然必需守制三年,但久居京城,已过不惯山野生活,过了七七后,也回去了。他们既富的富,贵的贵,也不在乎家里这片田产的收入,又感激汪志成夫妇一直代他们尽孝道,仍让其代管这份父亲留下的遗产,所收自用。 起初,潘家兄弟俩也时常回来祭祀父母,天长日久,也就渐渐疏了。而汪志成夫妻则人丁兴旺起来。为不忘潘家恩德,仍称村名为潘村,一直沿用至今。 (汪洪斌讲述,程慕斌记录另有同名传说,见绩溪县文化广播新闻局《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·宣城市绩溪卷》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