绩溪视窗 网站二维码
绩溪电信
二十届三中全会
钱学森 绩溪视窗 新春走基层
榜样3 国家安全教育日 360行
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 文章详情

绩溪县金沙人与徽文化

作者: 唐延军 文章来源:绩溪视窗 点击数: 10800 更新时间:2017/7/25 16:39:42

金沙人与徽文化
    金沙镇位于绩溪的北大门,芜屯公路自北向南穿境而过,五个行政村有三个位于省道干线上。民国二十五年《宁国县志》记载:历史上,金沙隶属于宁国县,划为二十五都,名为安乐乡属胡乐司管辖。民国二十一年又划分为关英乡和葛里乡。一九八九年版《绩溪县志》记载:“一九五六年一月十九日,宁国县的三十八号桥、金沙、黄土坎〔行政村〕划归绩溪管辖。”


山水相连道相通
    古徽州疆域北至丛山关为界,之下隶属宣城府宁国县。明代礼部右侍郎休宁人程敏政自京城返徽州故里,立丛山关下,家乡的春风扑面而来,心潮澎湃,写了一首著名的诗篇《过丛山关》:“江南江北路迢迢,马上朱颜觉渐凋。今日故乡初入眼,丛山关下巧溪桥〔位于鉄路桥西水碓下小村〕。”金沙在地理形势上与绩溪亲切相连,绵绵群山巍峨起伏浑然一体。民国《宁国县志》记载:“宁治处丛山中,峯峦层叠,四面耸若屏障,其山脉约分四支,均以黄山为祖。自黄山经行歙绩逶迤直入县境者三支,一支自县西南龙丛山、洋丁山起转,东北为石镜山,西北为紫山、蜀洪山,又转东北,经麈岭、云门、蟠龙、泰山尖等至鸡山,析为妙山、白云山、石岩山。”金沙南与徽州雄关丛山关毗邻,东与磡头、伏岭相接,西与校头相抱。

    绩溪素称宣徽之脊,自然水向低处流。新版《绩溪县志》记载:“金沙河发源于校头乡东坑山南麓,东南流经龙丛源峡谷至丛山关下折向东北,流贯于金沙谷地,长二十公里。上游流程九公里,称龙丛源水。出丛山关进入下游,称金沙河。”另支水系戈溪河,“发源于和阳太子山西麓,长二十二公里。”两条河流于三十八号桥交会,水量丰富,为宁国的大河——西津河的河源。


    金沙在古代位于徽宁驿道上,石板路,宽二至三米,是徽州府与宁国府之通衢。南接丛山关,经关英桥向北至胡乐司,通往宁国。境内有两个驿铺:白马铺〔位于黄土坎村〕、金沙铺。明代刑部主事陈阳写下名诗《过金沙官道》:“籍籍尘喧过耳音,行藏随寓此生心。松风解酲茅亭醉,一曲无弦膝上琴。”徽宁驿道就是国道,每天人来轿往,骑马的、推独轮车的煞是热闹。徽州人上宁国府、去京城必走驿道,还有磡头人上宁国,走戈溪源道到达关英桥后再上驿道。从关英桥向西去新坑,翻过大山,可通往旌德仕川。
    民国二十三年春,芜屯公路通车后,荆州、和阳、磡头、胡家人去宁国、芜湖、屯溪,也都走乡道到达三十八号桥转乘汽车。原来三十八号桥没有村庄,就是因为建了芜屯公路后,过往旅客多了,陆续办起了饭店、旅社、杂货店,山里的木材、毛竹、柴炭、土特产品从这里装上汽车,运往四面八方,居住的人渐渐多了起来,形成了村庄。
    徽州绩溪从三个方向怀抱金沙,山水相连,唇齿相依,同喝一源水,同行一条道,源远流长。


徽派建筑撒落乡间
    据新版《绩溪县志》记载,金沙镇的另两个行政村,中坞村原属磡头乡,兵坑村原属胡家乡,故本文之研究予以忽略。
    金沙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大村庄,千灶万丁,十分繁华,较著名的大村有五丰陂、关英桥、金沙、葛里、黄土坎、澄村。五丰陂村至今流传着梅家洞的传奇故事,关英桥老街石板道上深深的独轮车辙,还有那数幢百年老屋,无声地向人们诉说昔日的辉煌。 然而到了解放初,每个村庄只有十几户最多二十多户的小村。现在的金沙,基本上是个移民村。新版《绩溪县志》记载:“清咸丰十年〔1860〕至同治三年〔1864〕,清军与太平军激战于县境,人口直接死于战争十分之二。同治元年和三年暴发瘟疫,人口锐减十分之六。”宁国同样也遭此灾难。民国《宁国县志》记载:“宁民死于锋镝者十之三,死于瘟疫者十之七,四方来归者不及十分之一,至今土著少客籍多〔安庆人、湖北人〕。”“民国时期,旅外工商人口增多,血吸虫病肆虐,县境人口减少。”“金沙乡澄村,清咸丰年间号称千灶万丁,1953年只剩五户十三人,其中十人是外地迁入,十三人都感染血吸虫病。”〔见新版《绩溪县志》〕
    当然,随着人口的急剧减少,伴之而来的是村庄荒废,残垣断壁,十室九空,“万户萧疏鬼唱歌。”当地流传着一首歌谣,伤心地唱出了旧社会这一带凄惨的景像:金沙黄土坎,有田没人种。担杵年年钞〔锯短〕,裤带年年接〔接长〕。昔日繁华的街景衰落了,雕梁画栋的大宅不见了,一座座规模宏大、富丽堂皇的祠堂没有了人气,濒临倒塌、损毁,真乃人间悲剧。
    与金沙交界的丛山关之南的徽州人家房屋都是徽派建筑。徽派建筑,它的特征是:白墙、黑瓦、马头山墙,砖雕门楼、门罩,外墙无窗或开小窗;屋内有天井、四水归堂,木构架、木门窗。它讲究人文色彩及装饰美,有石雕、砖雕、木雕,而且逢木必雕,少有雷同,雕刻很是精美。
    现在金沙的民房,沿路望去都是徽派建筑,不同的是,如今是外貌形似,内里都是用钢筋水泥构筑了。

古代的老房子,现在金沙还有遗留的吗?建于抗战之后的老房子,每个村庄都有,白墙、黑瓦、马头墙,外墙上还绘有山水画,里面全用木头构建,但雕刻少见。百年以上的老房子,已是屈指可数了。因为金沙地处芜屯公路沿线,交通方便,地势平坦,稻田较多,有山有水,百姓生活比较富裕,拆老屋盖新房的人家就多了。紧邻丛山关的章家湾,有一幢百年以上的老屋,保护得很好。祖上就在村里开当铺、肉铺、饭店,房屋完全是徽派建筑。大门之上有门楼、门罩,长长的砖雕人物非常清晰,栩栩如生。屋内的木构件都有雕刻,生动活泼,比较清洁,令人赞叹,可惜的是倒爬狮被人盗了。应当说这幢老屋的雕刻在金沙已不多见了。草节湾也有一幢百年以上的老屋,据说祖上出过秀才,堂前高挂牌匾乐善堂,基本上是徽派建筑,屋内没有什么木雕作品,比较简单。金沙村的许氏,有五房兄弟,至今留有古遗迹的是两幢家祠,一幢是长房的,在自家院内,一幢是五房的,位于镇血防站院内,建于清朝光绪年间,现在都只留有祠堂的后进。观察山墙同徽派建筑,后进的构造同徽州祠堂,面积差不多大,也是摆祖宗牌位的,只是不见了雕刻。关英桥老街上,有六幢百年以上的老屋。桥北四幢,其中两幢完整,另幢只有后进,第四幢只有后院,其女主人今年七十四岁,二十五岁出嫁时丈夫买得此屋,称房子已有二百多年,原是马坊〔北方人称大车店〕。桥南两幢,一幢原是药店,一幢不知经营什么,女主人说是“长毛反”〔太平军,老百姓俗称之〕之前造的,“长毛”住进来打火堆取暖有损毁。房子临街开店,进深很大,全是木头结构。外墙同徽派建筑形式,不同的是,大门上方都有一排木板窗,可能是老板和伙计及旅客住楼上,便于过往行旅叫门及购东西方便,也可能是能随时欣赏街景。木构件上没见着雕刻作品。


    古代金沙的民居建筑,基本上是徽派样式。三雕饰品稀少,究其原因,战争、瘟疫、血吸虫病的肆虐,严重的打击了经济,已没有财力追求豪华,既使祖上传有精美的雕刻,其后代也许为了活命和治病,卖掉换了银子,因为,生命还要延续。
 

版权所有 清凉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电话: 18956362188 13865632153 举报不良信息电话:17756398069
邮箱:zgwjxsc@163.com 地址:绩溪县城适之街老凤祥银楼二楼 皖ICP备15023562号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3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