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|
![]() |
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 文章详情
歙县印象(散文) 作者: 唐延军 文章来源:绩溪视窗 点击数: 11068 更新时间:2017/7/12 14:13:31
歙县印象
歙县在古徽州是大县,徽州府衙所在地。1987年徽州改为黄山市,紧邻屯溪区的乡村划走了,岩寺镇改为徽州区。今天,歙县在黄山市从人口、面积上仍是大县。歙县古城位于徽城镇,座落在乌聊山上。古城地势北高南低,节节攀高。古城依然保持古老风貌,古城墙、城门,城内大片的徽派房屋,巷弄内高墙深屋,石板道长长的弯来拐去,商店鳞次栉比,有的店家门口挂着长幡,别有韵味,使人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长廊。
古城给人印象深刻的,是紧挨府衙的内城门处,矗立着一座国内罕见的巍峨高大的八脚牌坊,呈口字形跨街而立于正街中间的十字路口,四面八柱,威风凛凛,气势雄伟。牌坊又称许国石坊,也称大学士坊,为明万历十二年纪念三朝元老、在朝廷位居次辅的重臣许国而建。牌坊的石雕艺术巧夺天工,令人叹为观止,尤以狮子和龙凤的雕饰精彩。柱础外侧的台基上,雕置蹲伏的与奔跑的等神态各异的大狮子十二只,有的大狮还抱弄小狮,形态生动活泼。龙凤的雕刻有:巨龙飞腾、鱼跃龙门、威凤祥麟、瑞鹤祥云等寓意吉祥喜庆的图案,栩栩如生,看了不由十分感叹徽雕艺人的伟大。离古城西南十五华里的棠越村,田野上耸立着七座高大的石牌坊,从东往西的村口道路上,牌坊按“忠、孝、节、义”的顺序排列,是徽州现存的唯一的牌坊群,如今已成为代表徽州的标志风景。
歙县古城一面依山,三面临水,北有绩溪而来的扬之水,西有从许村奔淌的布射水、富资水,还有西南从岩寺而来的丰乐河,四水聚于城西,抵城南汇为练江,江面开阔,似小湖泊,浩浩荡荡在浦口融入新安江。古城的古桥也是一景,长虹卧波,宏伟壮观。北门外扬之河上,建于明万历元年的万年桥,有九孔,古代是北抵芜湖、南京的要道。西门外练江上的太平桥,十六孔,是安徽省现存最长的古石桥,建于宋端平元年,是古代皖浙赣三省的交通要道,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才予以保护,禁止大车通行。传说太平桥是一徽商寡妇富婆捐资而建,打破石拱桥多为单孔的惯例,改为双孔,寄天下夫妻比翼双飞,白头偕老。故事凄凉而壮美。
今天的歙县城,已在万年桥和太平桥的中间,架设了一座钢筋水泥公路桥,直通城西,繁华的新城日新月异。政府办公楼、宾馆、汽车站、火车站、银行、邮局等,都悉数搬来办公、营业。工业园区依新城为中心,北至吴山铺〔现叫金三角〕沿扬之水两岸一直往南,跨过丰乐河,向棠樾村幅射,轰轰烈烈,今非昔比。夜晚的歙县城格外美丽。练江畔、大桥上,彩灯像天上的长虹撒落人间,似星星跌落练江,五彩缤纷,把古桥、高楼装扮得分外妖娆,江水碧绿而金亮,又似珍珠闪耀。
歙县一绝名为歙砚,如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。自从出现了钢笔和墨水后,现代人已很少使用砚台,因此成了工艺品供人收藏欣赏。歙县盛产砚石材,其特殊的石质、纹理,精湛的雕刻工艺,闻名于世。在古城街头,专卖歙砚的店家很多,有的在店中开有作坊,一边卖一边雕刻,也是一道风景。砚台小的巴掌大,大的一人多高,像个假山,又似盆景,上面雕有:龙飞凤舞、松鹤长青、黄山风光、花鸟虫草等,应有尽有,生动逼真,活龙活现,令人捧不释手。
“一歙抵两省”,歙县在地理上与浙江山水相连。徽州人去杭州、金华,陆路从公路直达,古代徽商去浙,登连绵石板道,过昱岭关,进入浙境昌化;水路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富春江。
歙县,老百姓习惯上把它分为南乡、北乡、东乡、西乡。南乡非常出名,范围也大,几乎涵盖了半个歙县。南乡又分旱南、水南。旱南与浙江比邻,天目山主峰清凉峰位于境内,高山陡峻,田地较少。著名的“金丝琥珀蜜枣”,其产地就在旱南的金竹山区。其枣色如琥珀,晶莹剔透,味同蜂蜜,食之延年益寿,提气津神。旧为歙邑贡品,现已风靡世界。水南即新安江两岸的山村。南乡物产丰富,是著名的黄山贡菊原产地,每年秋天,满山遍野,层层迭迭,一片银色,像无边的白云飘落在山野中,很是壮观,别有风景。
沿浦口而下十余里的新安江,是远近闻名的“三潭”〔淪潭、漳潭、绵潭〕枇杷产区,初夏时节,两岸枇杷金黄,如缀金星。三潭枇杷皮薄、肉厚、个大、水份多,可口香甜,每年上市,山外的商人纷湧而至,供不应求。现代大诗人流沙河著《三潭枇杷》歌之:浔阳琵琶三弹,歙县三潭枇杷;琵琶三弹涌清波,三潭枇杷挂金霞。琵琶、枇杷,流连难还,主人忘归客不发。许多外地人来“三潭”买走树苗回家栽培,无奈枇杷“移民”终归水土不服,就是比不上原产地的香甜。据公安人士透露,日本人对“三潭”枇杷垂涎已久,不但获取种籽甚至挖起泥土带回国内研究。过了深渡古镇,到了“歙县柑桔”产地,正口、溪口、街口,又称“三口柑桔”。三十里沿江两岸,四季常青,深秋时节,金桔飘香,令人“未进柑园嘴先馋。”
新安江,是黄山市的母亲河,她流经歙县最长,风景最为美丽。歙县的旅游口号是:山水画廊——新安江。唐朝权德与著诗《新安江路》赞叹:深潭与浅滩,万转出新安。人远禽魚静,山深水木寒。唐代大诗人李白颂之:人行明镜中,鸟渡屏风里。新安江千曲万绕于深山幽谷之间,形成一个个港湾,水流或奔腾直泻,或一平如镜。春天,两岸杜鹃火红,河上鸭鹅成群,欢歌嬉戏,小船点点,网箱片片,一派繁华。秋天,红叶烂漫,层林尽染,桔黄稻香,魚跃人欢,如诗如画。
有一年夏天我携妻子女儿从深渡乘小客轮去千岛湖。两岸山上茂密的树林,白墙黑瓦的人家,坡地上生长着成片的苞萝、毛竹、茶林,新安江水碧绿澄清,如同少女的眼眸,亮晶晶,水汪汪,清纯、可爱,又似蓝天、绿树跌落水中,一江翡翠。现在已很难见到这样的秀水了,非常令人喜爱,也非常令人惊叹。江风吹来,神清气爽。小客轮一会儿停靠一个渡口,码头掩映在树林中,村民背着竹篓牵着儿女上上下下,说着乡音互相问候,很是亲热。小客轮行驶在如画的新安江,美丽的山水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。
歙县人很能干,很能吃苦,尤其是南乡人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,我读小学的时候,生活在绩溪的一个林场里,那儿有不少歙县人。听他们说起家乡,都说人多、穷,又没有什么地种,虽是集体经济,生产队不得不组织劳力出外干活,挖山、砍山、烧窑、修路,什么吃苦干什么。南乡人一提起吃,就是苞萝糊、苞萝挞馃,总之是苞萝〔玉米〕当家。苞萝糊有时也放入米饭也掺入蔬菜。做苞萝挞馃堪称一绝,因为苞萝粉粗、散,不易揉粘,南乡女人很有本事,硬把它做成白面挞馃似的,里面放上各种干鲜肉菜,放在锅上慢慢炕,又香又脆。还令人称奇的是,南乡人种地更是一绝。因为地都在山上,山高坡陡,所以只能种苞萝。挖山习惯上是从底下往上挖,那这样常年累月的挖下去,再加上雨水的冲刷,山头上还能有土吗?泥土是金,是宝贵的财富,为了生存,南乡人挖山不得不反过来,屁股朝天,头朝山下,一锄一锄挖山不止。有时隔一段地头,用小石头、苞萝杆做成田梗,防止泥土外流。
我读中学的时候,一次,林场来了十多个南乡人,承包砍山抚林的。他们穿着家织的麻布衣裳干活,那衣服很薄,看上去有孔,像针眼那么大;麻布其实也不叫布,比麻袋白、细腻一些。林场房子少,只提供他们两间,一间住人一间做饭。南乡人里面有一个年轻姑娘,高高的个子很秀气,也同男子汉住在一起,只不过用蚊帐遮一下。她负责烧饭也得上山干活,快到做饭时间还得挑一担柴下山。没有娇气,很有韧性,很有忍耐力。
今天的南乡面貌巨变,大多数人去江浙沪打工,也有不少人回来自已办厂当上老板。徽杭高速公路大部分穿过南乡。你看公路两旁新建的一幢幢楼房,路上跑的一辆辆旅游大巴,歙县人把苞萝当主食、穿麻布衣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。勤劳的歙县人,正在创造美好的生活,描绘灿烂的明天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