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 文章详情
邵老四的传说之新娘感恩施凉茶 作者: 文章来源:绩溪视窗 点击数: 9603 更新时间:2017/5/10 8:24:09
新娘感恩施凉茶
一年七月,邵老四受一位同乡所托,为其经商亲戚所遭受的冤案申诉,前往余杭县,走到昌化的白牛桥,已是汗流浃背,口渴难忍,便向村口的杂货店老板讨水喝。 这位店老板四十开外,一脸冷冰冰的横肉,斜视着眼珠,揶揄地说:“我开的是杂货铺,不是施茶馆!那河里有的是水,河滩上散落着许多枯柴,要冷要热,尽你喝个够。” 邵老四听了,非常气愤,不给水喝也就罢了,为什么说话还这么刻薄!正要反驳两句,又想不必跟这种人计较。便往村里人家去讨水喝。 走不远,见一个年过花甲、衣衫褴缕的白发老妇人,伏在门外的石凳上号啕大哭,凄楚万分,旁边许多人,有相劝的,也有唏嘘议论的。 邵老四询问一位中年大嫂,老人为何如此伤心?那妇女告诉他,原来二十年前,她生下一子后不久,丈夫上山砍柴,为一群野猪所伤,不治而亡。她自家的两亩山坞田卖给了杂货店老板,安葬了丈夫,仍然靠着租种那两亩山坞田,抚养儿子。儿子才十三岁,就托人介绍出门学生意。三年学徒期满后,又当了几年伙计。一年前来家娶了亲,从杂货店老板王富那里借了一笔钱,和人合股跑单帮生意。 谁知离家不久,合伙人带回来她儿子的尸体。是因为途中求水不得,喝了凉水,竟染上时疫,不幸病故。王富因老婆不生育,就想乘机要将其儿媳抵债作妾,儿媳又气又急,上吊自尽了。老妇人要不是邻居众人相劝看护,也要随儿子和媳妇往黄泉路上去。 此时,忽然从一条巷内冲出一姑娘,哭着向村南跑去,后面一对老夫妇一面追一面喊:“茶姑呀!你别想不开,千万别做傻事呀!你走了,让我们怎么活呀?”众人见了,便有几个年轻人也赶紧追上去,拉住了那姑娘。 “唉!又是王富在作孽!真要断子绝孙才好!”大嫂对邵老四说了事情原委:这姑娘名叫茶姑,有一哥一妹。她家租种了王富家十几亩大的一块茶山。一家人一年到头全扑在茶山上,把茶棵莳弄得油光透水的,年年的毛峰茶都比别人家早上市,卖得好价钱,交过租金后,买了粮食,加上茶山上间作的苞萝,也足够一家五口一年的口粮了。去年腊月,茶姑哥哥娶亲,向王富借了二十两银子,一家人本想今年春茶下来能还了债。岂知天不怜人,去秋大旱,今春雨水又过盛,春茶只有往年一半的收成,茶卤也淡,卖不上价钱,交了山租已经一文不剩,哪有钱还债。王富逼死了老妇人寡媳,贼心仍不收敛,又把眼光投向茶姑,说将二十两银子算作茶姑的聘礼,要在后天来迎娶。茶姑家明知这是讹诈,又无力抗拒这恶霸,茶姑走投无路,只好以死相抗。刚才,可能就是乘家人不注意,要去投河自尽。大嫂叙述完又叹了口气:“唉!这世道真是没有穷人的活路了!” 邵老四问:“真是没有王法了!就没有人治得了这恶霸?” 大嫂回答道:“这深山偏角地方,从来没见过县官来过。王富又当着里正,他的话就是王法,谁若不听他的,他就可以派几个狗腿子,一条铁链锁了,送去县里治罪。就凭他一张嘴,没治死,回来也只剩一口气了。谁还敢惹他!” 邵老四听了,怒火中烧。他偏要利用衙门办案的弊端,为穷人出出这口恶气。他从行李包袱中拿出笔墨纸张,就着旁边的石凳,写了一张诉状,交给老妇人。告诉她和众人,现任昌化县知县还比较清廉,你们可持此状纸前去告状,定能给老妇人申冤,茶姑也不会再被逼婚。 于是,众人陪同老妇人和茶姑一家同去昌化县击鼓鸣冤。 县官接过状纸,见上面写着:里正王富,村头开铺;恃强凌弱,丧失天良;吾儿亡故,节妇哀伤;可恶色狼,强入内室;难忍污辱,一索命丧;哀请青天,正义伸张。县官阅后,认为人命关天,非同小可,立即传令衙役,拘捕王富,到堂审理。众人都纷纷为老妇人作证,并历诉了他一桩桩欺诈罪状。 县官见众人一词,确认王富身为里正,不但不能为朝廷安抚一方,造福邻里,反而为富不仁,假官为害,恃强凌弱,逼死人命,败坏纲纪。便按律决断,王富打入死牢,上报朝廷,秋后处斩。其家财产,除为老妇人儿媳收殓安葬外,其余抄没收入县库。所租出山场田地均归佃户所有,只向官府交纳赋税。 事后,村人打听得为他们出主意代写状纸扳倒王富的过路人,正是大山那边,绩溪县大名鼎鼎的邵老四。 老妇人心想,我的儿子因讨不到水喝丧了性命,这位过路先生也因讨水喝而遭了白眼。在酷暑季节,又有多少行人,因得不到水喝而在烈日下煎熬折磨。于是,她天天挑着茶水,来到村口路亭,向行人施茶。茶姑则觉得这种施茶报恩的善举,怎能让一个花甲老人单独来做?不由分说,认老人为干娘,又与本村的一个后生结为夫妻,既接替了老妇人,又赡养了老人生活。两年后,她妹妹出嫁五里外的邻村,也效法姐姐,在村口路亭为行人施茶。 光阴易过,一晃过去了几年,姐妹两家家庭和睦,人畜兴旺,万事如意。人们都认为是施茶积德的恩报。从此后,这两个村的姑娘,只要一结婚,就在每年夏季,主动向村人施茶,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。 随着故事的广为流传,在徽商通往各地的大道上,不只沿途村口必有人施茶,在那旷野处,每隔五里路也必定住着一户茶亭人家。
|